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贫困户每家致贫的原因都不一样,因病、因残是主要原因,大概占50%以上;因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而致贫的大概占30%以上,对于这几类贫困户,只要做好相关政策对接,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及家庭生活帮扶,就能实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穷,固然可怕,靠穷吃穷更可怕。”相较于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灾害疾病丛生等致贫因素,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不愿干”,部分贫困户把贫穷当做一种习惯,主观上缺少主动脱贫的意愿;二是“不敢干”,受条件所限,部分贫困家庭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部分贫困户发展信心不足,不敢突破自身局限脱贫致富;三是“不能干”,由于发展生产要素短缺,虽然有脱贫致富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不会干”,部分贫困户在脱贫工作中找不到切入点和突破点,缺劳缺技,不知如何脱贫,凑合过日子思想严重。此类贫困户因为内生动力不足而迟滞不前,单凭短期的支持资金和项目难以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更有可能重新返贫。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根源,观念陈旧、信心缺失等是阻碍脱贫进程的主观因素。
1.文化素质低,“智”力不高
据调查,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劳动力的附加值,影响其收入增长。特别是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大多从事专业技术需求相对较低的粗工、杂工等体力劳动,其工作不仅稳定性差,环境差,且收入较低,有的打工者甚至要不回工资,这些都制约、影响着他们的致富信心。
2.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差,观念“滞”后
贫困农村大多处于偏僻山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发展和增收的本领不高。特别是在偏僻地区,多数农民仍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但近几年受市场影响,小麦、玉米的价格下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贫困群众普遍缺乏稳定的支柱产业,蔬菜、果品等非粮食种植业和养牛、养鸡等畜禽养殖业发展缓慢,甚至有的品种在规模总量上出现了下滑现象。观念陈旧落后、安于现状、创新思维缺乏、缺少闯出去的念头、创业的主动性和进取心严重不足,这些都导致许多贫困户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不足,这也是造成贫困现象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
3.惰性思想严重,“质”变不足(www.xing528.com)
因为长期的贫困,使一些贫困户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现状,“只关心政府给多少,不关心明天变啥样”,有些贫困户把接受帮扶当福利,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自我发展意愿不是很强烈,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外部“输血”,精神干劲不足,浑浑噩噩混日子,不愿意为改变当前的生活状况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有脱贫的愿望,却缺乏自主的精神。调研中有许多干部反映,让他们最头痛的就是“等、靠、要”思想。得过且过,一些贫困户因病、因灾致贫后,面对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缺乏应有的勇气和信心,总是认为困难太大、条件太差,自己难以战胜和克服,致使人穷志短,精神颓废。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在逐户走访摸排中也发现,村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那些懒散户,地里的农活儿不愿意干,甚至连家里的卫生都懒得打扫,干啥都没干劲儿。特别是那些光棍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根本就没有脱贫致富的愿望。像这类缺少志气、好吃懒做的“失志型贫困”,在贫困村都普遍存在,这些人并非因年老体弱、天灾人祸而不能致富,而是缺乏一种脱贫致富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以及人穷志不穷的理念。这些人不思进取,把来自外力的帮扶看成“理所当然”,根本不去查找问题,自谋发展,更不去思考如何把帮扶的外力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一旦帮扶断流,又迅速返贫,于是就造成了“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越穷志越短”的恶性循环,这是很难摆脱贫困的。
4.传统约束大,“桎”梏阻发展
随着社会转型,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乡风、民风、家风的影响力和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的规范力开始弱化。一方面,个别地方封建活动呈现利益化、赌博活动极易在贫困农村找到滋生土壤,因吸毒、赌博致贫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贫困户有盲目攀比的思想,山区县彩礼普遍较高,部分农村家庭“因婚致贫”已逐渐成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条件越差要得越高,这些都成为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思想“桎梏”。
总之,“智”“质”“滞”“桎”是贫困户的思想“穷根”。在扶贫工作中,送钱送物确实让困难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但仅靠这些无法彻底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走出困境。外力必须通过内力才能起作用,如果贫困群众自身不努力、不主动、不作为,外力再强,可持续脱贫也只是一句空话。只有不断注重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构建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扶”志才是脱贫工作的源泉和动力,决定着扶贫工作能否取得长效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