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问题

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问题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产业与周边雷同、产业内部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六是生态环境问题严峻。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显现。

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问题

一是存在资源依赖思想,主动转型的动力不足。从1998年西部大开发以来,由全球范围能源市场需求旺盛所带来的巨大资源红利,给我市资源型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和巨额的收益,资源型产业的暴利对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也滋长了人们对资源的普遍依赖心理,特别是部分干部群众专注于资源开发,对其带来的巨额红利沾沾自喜,而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主动转型的必要性、迫切性、长期性认识不足,转型发展的意识不强,对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资源型城市固有的发展难题思考不够,主动转型积极性不高。

二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一产基础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二产“一煤独大”,重工业重,轻工业轻,产业结构较单一;三产总体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业态少。随着开发规模和强度的加大,我市经济的增长呈现出对资源严重依存的特点。比如一些县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采,形成了较为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县域来自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税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有的占比已高达85%左右。油气资源行业一旦出现回落或受到价格冲击,财政收入必然受到很大影响。

三是产业与周边雷同、产业内部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近几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工农业产品主要以半成品和原材料外输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据统计,我市煤炭资源大多以直接外运为主,就地加工转化率只有20%左右,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不到100亿元。产业集群多为同类产品的集聚,而不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企业间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度相对偏低,其整体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资源配置不平衡,“挤出”效应明显。由于制度和历史原因,我市目前的资源开发是一种独特的由中、省大型企业主导的“集中式、控制型”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模式,即“飞地型”发展模式。一方面,造成中、省大型企业对本土中小企业的“挤出”;另一方面,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纷纷向资源产业集聚,造成资源性产业对非资源性产业的“挤出”,由此导致我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收益分配差异显著,利益分配格局严重失衡,各方利益冲突现象较为普遍。中、省大型企业主要员工大多来自外地,很少招募本地劳动者;我市生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物质财富大多“输出”到外地,导致大量税收也同时“输出”,税收与税源严重背离。(www.xing528.com)

五是企业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对我市的发展环境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进要求,特别是在投资软环境”上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不高、政务公开不够到位、个别部门和个别干部“不作为、等待、观望”等现象仍然存在,企业设立、项目建设等审批环节过多、审批时间过长,消耗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错失发展时机,特别是当市场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有些企业或项目建成投产即陷入亏损的发展困境。融资难仍然是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因而担保难和基层银行贷款难;融资贵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过大,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更是数倍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中介费用名目繁杂也加剧了企业融资贵。

六是生态环境问题严峻。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显现。过度开采带来地质灾害增多,土地、河流污染,水均衡系统遭到破坏,人居环境恶化,塌陷区生态恢复治理滞后,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生态补偿机制明显滞后。据估算,截至2016年年末,我市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550平方千米,已塌陷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每年引发塌陷地震10余次。在靖边定边油气资源开发区,已多次发生山体滑坡,许多小溪、河流被废油污染。据市环保局生态系统压力度评价,目前我市生态系统压力度为“较高压”,其压力主要来自水资源压力、土地资源压力、水环境压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