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关中创新引领发展
一是西安要走在追赶超越的前列。推进大西安建设,努力把西安建成西部创新中心、西部科技企业聚集中心、西部高端人才聚集中心、西部对外开放中心。推进大西安产业空间重组、公共服务重置、交通体系重构。疏解西安中心城区过密人口,提升咸阳、西咸新区及周边区域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构建中心城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周边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体的空间布局,增强西安对高端产业、高端要素、高端人才的聚集能力。以大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引领,优化经济发展内部空间格局。
二是推动关中五市一区错位发展。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探寻创新驱动与产业引领路径,加快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西安围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以及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机器人、感知系统、智能仪表、物联网、数字医疗及工业设计产业,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智慧谷”。宝鸡通过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培育发展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文化创意产业;咸阳针对能源化工、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推动智能技术、装备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推广,通过集成创新,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保障产业转型升级。渭南依托3D打印产业园培育发展增材制造、智能设备、智能农业。铜川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清洁制造产业。西咸新区加快发展大数据、云服务、精益物流及智慧产业;杨凌示范区重点培育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高新农业等,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全省的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三是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切实改变关中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服务型经济质量低、服务价格高的现状。依托大西安居于全国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及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优势,充分挖掘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以及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的潜质,完善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核心的全省航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以关中平原城市群辐射带动陕北和陕南的差异化、协同增长。
2.推进陕北转型持续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推动陕北能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能源产业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产业链循环、技术先进、产品创新的能源工业产业园,积极发展能源先进的制造业和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能源产业,建立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从生产端发力,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探索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循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路径创新。
二是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深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促进“产能输出”。发挥能源上游产业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丝绸之路沿线中亚五国的中心城市建设陕西主导或主要参与的高水平能源化工园区,在能源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技术与产业合作交流。全面拓展内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市场化与国际化双引擎加速,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国内与国外两方面的有利因素,形成打造“能源陕西”的强大合力。
三是推进陕北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陕北产业结构,形成能源化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金属材料、装备制造、资源高效利用等新兴产业。围绕能源装备、电力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配套企业;围绕节能环保、新材料、医疗健康、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类配套企业。(www.xing528.com)
3.推进陕南循环绿色发展
一是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推动陕南走出一条倡导“绿色循环经济”、打造生态产业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走集聚化、绿色化、创新发展的新型工业之路。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打造金属材料、建材及非金属、节能与新能源、食品医药、再制造循环产业链。
二是瞄准关中“后花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以生态优美小镇建设为载体,以产城融合为方式,打造最宜人居环境,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移民搬迁、美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切实做好南水北调工作,加强源头治理,深化水质保护。加强生态移民搬迁、尾矿库治理、镇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垃圾提标改造及配套工程。围绕“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汉江、丹江综合治理,积极申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资源环境总量控制、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等制度,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能。
三是实行产业发展特惠政策。进一步明确陕南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强化陕南循环发展的政策支持。汉中重点支持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区建设;安康重点支持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商洛重点支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扩大支持资金规模,突出支持资金的引导性和带动性,强化资金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切实推动相关配套政策举措扎实落实。
【注释】
[1]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招标项目“陕西追赶超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ZB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