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工业化进程不平衡,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工业化进程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特征。从一些关键性指标来看,全省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段,陕北、陕南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三大区域工业化进程差距较大。陕北地区以资源型产业、高载能工业为主导,在国家去产能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失速,表明陕北地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增强,资源“诅咒”效应开始凸显。关中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较为缓慢,同时还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陕南秦巴山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总体上属于限制发展地区,使其难以推进工业化进程,导致陕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制约。因此,三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任务依然艰巨。
2.区域分工仍需深化,联合互动能力有待提高
三大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差异也较为明显,但是在三大区域内部,各个城市、区县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区县产业结构差异较小,主导产业严重趋同,产业链环节高度集中于资源开采、种养、加工等低端环节,上下游产业衔接不紧密,协作配套能力不足。三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有待进一步深化,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
3.区域开放程度不够,区域协作联动机制不健全
陕西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经济对外依赖度不高,对省内外、国内外资源、资本、技术的利用严重不足,尤其是与西北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受制于经济与地理条件,陕南地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圈联通不够,陕北地区与呼包鄂、兰西银经济区互动不足。构建协调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陕北、陕南虽然建立了省级协调组织机构,但其功能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三大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也尚未建立,区域间、区域内市县内部合作不紧密。因此,建立区域间协作沟通渠道和机制,已经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www.xing528.com)
4.增长极辐射引领能力不足,扩散、溢出效应有限
关中地区增长极辐射引领能力不强。大西安建设相对滞后,西安经济总体实力较弱,龙头辐射作用不强;宝鸡副中心发展滞后,杨凌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发展乏力,区域带动辐射作用微弱。陕北、陕南中心城市实力不强。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功能不尽完善,陕北、陕南区域辐射带动力不强。
5.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协调发展薄弱环节突出
陕西扶贫开发任务较重,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陕西占到50个,连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计87个,占到全省107个县(区)总数的81.3%。全省农村贫困人口460万,贫困发生率接近18%。贫困量大面宽,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陕甘宁、川陕、鄂豫陕革命老区涉及陕西57个县(区),占到全省县(区)总数的53.2%,老区跨越发展的难度较大。这将成为全省协调发展的短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