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探究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倾斜的政策支持政策因素是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扣区域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作为,以发展产业为主线,以增收问题为核心,开展“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模式,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可移植的经验借鉴。

探究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涵和形成原因

(一)“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内涵

“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是镇安县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时期探索出的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一种扶贫道路,是指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开展扶贫治理工作,实施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和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的一种贫困治理模式。

1.“三带”机制

“三带”指大户带动、企业带动、“三社”带动,具体表现在:

大户带:发挥产业大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支持农村的产业致富能人带动贫困农户,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企业带: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选择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引导企业和贫困群众紧密地联结起来,一是企业提供了就业途径,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二是贫困群众根据企业的订单要求发展产业,有助于增收脱贫。

“三社”带: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三社”的带动作用,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供销合作社有利于发挥组织载体的优势,把贫困群众、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利益相结合;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贫困群众组织化的程度,改变了过去单兵作战的劣势,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农村信用社大大降低了贫困群众申请金融信贷门槛,改变了以往贫困群众贷款贵、贷款难的现象,创新了金融扶贫新模式。

2.“四联”机制

“四联”指联产、联业、联股、联营,具体表现在:

联产:即盘活资源要素,把农村贫困群众的房屋、土地和林地等资源要素盘活,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众通过入股的形式,将这些资源要素交给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较为专业的市场个体运营,形成资源变资本、农户变股东的转变,让贫困群众真切地获得“三带四联”的改革红利,实现了增收脱贫。

联业:将企业运作经营和贫困户具体生产联结起来。产业经营的产品链上,根据固定的企业标准,企业有义务向贫困群众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让贫困群众实际参加到产品链条具体生产过程,企业负责产品的托底收购,统销统售,从而使贫困群众承担的经济风险大大下降,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

联股:整合量化财政资金,转化成股权。把政府部门的“三农”资金、产业资金、教育扶贫资金等统筹规划,根据政府带动、企业和贫困户参加的形式,统筹安排到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转变为村集体和贫困户股权获得收益,实现了贫困户的增收和脱贫致富。

联营:联营的对象是城镇的贫困户。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一方面通过道路交通设施、公交车站等公益属性的项目设施建设,吸收城镇的贫困群众参股,取得经营性财产的收入。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当地的企业按相应的比例提供公益岗位招收贫困群众,增加就业岗位,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增加贫困群众薪资收入,实现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脱贫。

3.“三带四联”模式的实质

镇安县实施的“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贫困治理模式。“三带”解决了扶贫载体问题,“四联”解决了扶贫过程中联结机制问题。该模式着眼于贫困户增收问题,就是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地捆绑在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经济组织上,让贫困户土地和林地等资源要素流转获得租金、工厂就业获得薪金、从事订单生产获得资金,拓宽了收益渠道,实现收益的多元化。(www.xing528.com)

(二)“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形成动因分析

1.恶劣的自然地理

区域性的自然地理特点是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形成动因之一。镇安县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山区,土地贫瘠,传统的耕作方式落后,产量低,效益差,贫困山区耕地少,“九山半水半分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镇安县下辖25个乡镇,土地面积3487.39平方千米,总人口29.71万人,贫困人口高达5.77万。县域内2/3以上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地”,交通不便,地形地貌复杂,山体稳定性脆弱,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各类次生灾害,属地质灾害高发区。土地贫瘠,耕作方式传统,增收困难。贫困山区耕地少,旱涝保收的耕地更少,境内主要以松软易滑的岩石为主,具有非常脆弱的地质环境特征,强暴雨造成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一遇到下大雨,滑坡、塌方的现象时有发生,抗灾能力弱的农户往往就此“因灾致贫”。镇安县人口密度也较高,特别是县城尤为明显,超出了当地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2.落后的社会经济

经济因素是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形成的根本动因。镇安县处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范畴,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1—2016年期间,全县贫困人口由10.35万减少至4.32万,贫困发生率由43.1%下降到13.9%。目前所剩贫困人口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除了深受各类灾害胁迫之外,镇安县还具有“深度贫困”的特点,这也是镇安县实施“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重要成因。按新的扶贫标准线[4],镇安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4.32万,部分人生活在深山区。2005—2016年,无论是在全国百强县排名、西部百强县排名,还是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排名,镇安县都没有上榜。近年来镇安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其他县,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也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3.倾斜的政策支持

政策因素是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镇安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随着《秦巴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的制定实施,镇安县作为秦巴山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之一,对该地区关于脱贫攻坚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了当务之急。

镇安县受到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条件的制约,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新农村建设进程都相对滞后。在产业发展结构、社会经济及人口城乡组成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山区民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如何稳定实现贫困人口的不愁吃穿,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及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任务还十分艰巨。

稳定持续增收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扣区域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作为,以发展产业为主线,以增收问题为核心,开展“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模式,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可移植的经验借鉴。

4.政府的主动作为

政府积极主动作为是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推动因素。当地政府经过长时间的基层调研后得出结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破解当下的“五难”问题:一是弱势群众缺乏收入来源脱贫难;二是农户生产抵御市场风险难;三是农户缺乏资金平台筹资难;四是稳定持续有效增收难;五是主体带动农户增收作用难。

当地政府部门立足地区实际情况,提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难题,必须以超前的思想、超常规的措施,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稳定持续的增收问题上。在前期统一思想后,紧扣域情实际,充分发挥地方的区位优势,借鉴其他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方法的一般思路,创新扶贫理念与方法,以贫困户的增收为核心,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的,以“先干快干一批、示范带动一批、全面铺开一批”为实施方略,弥补现有扶贫方式的不足之处,逐步探索出可移植的精准扶贫经验,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路径,促进当地脱贫攻坚,更好地摆脱贫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