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内陆无水地区建设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节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称谓,国外一般称为Dry Port和Inland Port;国内学者则使用国际陆港、无水港、干港、内陆港等名称。实际上,这几种名称内涵基本相同,只有Inland Port(内陆港)与其他名称稍有差异。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认为Dry Port是与海港在地理上直接相连的内陆场站。Leveque和Roso 认为Dry Port是与海港具有铁路线的内陆多式联运终端,它和海港一样,能为货主提供收货、取货、报关等一系列服务。
与欧洲不同,美国习惯于将内陆地区建设的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节点称为Inland Port(内陆港)。他们认为内陆港是位于远离海港、空港或陆地边界的内陆地区,能够为国际贸易提供国际服务、货物通关服务和其他物流增值服务,以及多式联运服务的节点。内陆港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物流阻塞问题,广义的内陆港还包括位于内河的河口港。
席平根据内陆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需求,提出了国际陆港一词,认为国际陆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铁路、公路交会处,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的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
张戎将内陆港定义为地处内陆地区,为外贸集装箱或者以集装箱方式运输的外贸货物提供装卸搬运、装拆箱、临时存储和海关通关服务的运输节点。内陆港的主要目的是为内陆托运人和收货人提供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使集装箱化运输的效益能够在国际流通的内陆运输部分得到拓展。(www.xing528.com)
吕顺坚认为无水港也叫内陆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叶龙和杨睿认为无水港就是为船公司和当地客户服务的内陆海运集装箱中转站,除了没有港口码头装船、卸船的操作外,它的功能与港口基本一样。船公司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堆场,确定该地为公司服务网络中的收货点和还箱点,为客户签发以当地为起运港或终到港的多式联运提单,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内陆的进出口贸易商在当地就能办理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船交给船公司,拿到提单,或是清关取货后将空箱交还船公司,实现对货主“门到门”的一站式服务。
由于所处的国情和环境不同,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有些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定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有代表性的、概况性强的、能反映陆港核心内涵的定义。Leveque和Roso的Dry Port的定义是基于欧洲无水港发展和内陆运输现状而给出的。欧洲公路运输在内陆集装箱运输市场占主导地位,铁路运输份额较小。由于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污染小,环保优势明显,因此欧洲政府倾向于提高铁路运输在内陆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份额。而作为内陆集装箱运输终端的无水港,需要有铁路与港口相连。所以,Leveque和Roso在无水港的定义中除了强调无水港的功能外,还强调了无水港与海港必须有铁路线相连。而美国学者提出的Inland Port这一概念是基于美国国情提出的,美国海铁联运相当发达,作为内陆集装箱运输终端的内陆港一般都有专有铁路与港口相连;因此在内陆港定义中没有突出强调运输方式,而是强调了内陆港的功能。内陆港除了没有港口装卸船功能外,要具备与港口一样的其他功能。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海铁联运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很难短时间大幅提高海铁联运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因此我国在陆港的定义都没有强调运输能力。
综上所述,国际陆港、无水港、干港的内涵一样,其中无水港和干港实质是由Dry Port翻译过来的,只不过翻译后的称谓不同而已。而内陆港的概念相对大一些,有时也可以指位于江河边的河港。著者在本书中采用国际陆港这一称谓,一是因为陆港与海港、空港等名称相对应,便于理解;二是体现其具有国际物流功能的特点。综合以上分析,著者将国际陆港定义为:地处内陆无水地区,与沿海港口、沿海口岸或空港有便利的运输通道,具有报关、报检等口岸功能的物流节点,是沿海港口或沿海口岸功能在内陆的延伸地。在后面的论述中,为了保留资料的原始性,会同时出现国际陆港、无水港、内陆港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