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对现代社会财富生产现代性批判一样,马克思始终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对现代社会所出现的消费景观现象进行理论反思。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才能深刻认识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消费异化现象只不过是资本生产关系在消费领域的延伸。
马克思认为,消费社会及其消费异化的出现,其实质都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获取利润的需要。资本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总能为自己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资本的流动已经打破传统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流动,而且也打破了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流动。走向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它不断地突破空间障碍,力求超越一切空间限制,用时间消灭空间实现价值增值。资本生产在空间上的无限扩张带来消费空间的无限扩张,尤其是金融资本的出现为资本的扩张打开了从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从物质生产领域向日常生活消费的通道。从房屋借贷分期付款到日常信用卡透支性消费,再到就业医疗养老保险计划,再或是人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它们都并入资本生产的逻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资本占领和征服,资本实现其生活空间的疯狂殖民。“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40〕资本正是通过控制消费,进而来控制人的日常生活,将人类推进欲望不断被创造、欲求永远无法满足的符号化消费时代。
现代社会里,任何事物都无法改变资本增值逻辑的内在程式。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唯有消费掉大量堆积的商品,现代社会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资本扩张的需要。资本扩张的本性不得不广泛倡导、引诱并制造“虚假需要”,把人生的无限消费作为唯一至上的追求目标,至此消费成为生产性活动已经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唤醒人的“欲望”这一生活本能,既调动了人的多方面能力去创造财富,又煽起了人们的动物性本能,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盲目发展和空前膨胀,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消极影响与追求误区。当虚假需要内化为每个人的本质需要时,被资本操控的消费活动则发挥出“对人的奴役和控制”的无形而深刻的意识形态功能。“消费成为人生命的全部”是继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之后的又一大拜物教意识的形成。但不管怎样,无论是马克思时代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崇拜,还是消费社会时代对消费的崇拜,它们统统都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体系的崇拜。
事实上,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物的消费逻辑对人造成的异化事实,马克思之后的许多学者都进行批判和反思。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社会理论批判是其中之一。波德里亚认为,消费已直接化作系统化的符号体系操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当消费者热衷对商品符号价值的追求,消费就充当实行社会控制的有力手段。异化了的消费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约束、一种道德和一种制度。波德里亚曾经一针见血指出:“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41〕把人整合成完整消费体系可以控制的对象,试图将每个人驯化为消费者,让消费内化成公民的一种习惯。波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固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但他的消费社会理论仅仅是对现代社会某种经验现象的一种描述罢了,它只是经验现象层面的社会结构或消费结构的发展过程。如果把“消费社会”当作一个既定的前提,而不是当作一个需要批判其“合法性”的理论对象,当作一种客观现实来看待,显然这种经验性的分析方法本来就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就“消费而谈消费”,而忽略消费社会是由某种生产实践中转型而来。
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消费社会理论批判主要通过对人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批判,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资本主义的消费活动所控制,这种控制是以人类都市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空间的商品化过程为特征。空间商品化过程见证资本主义增长方式导致消费社会的商品化,导致人类社会生存空间的压缩和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些理论批判主要是从消费对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侵占、侵略人的生命精神的角度,对社会制度的技术理性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展开批判。他的消费批判理论同样只停留在消费社会的现象层面,没有触及物质生活条件本身,没有深入到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来看待消费。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并没有过时,马克思始终把消费作为社会总体性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这种过程分析法决定了“消费逻辑只是资本生产逻辑的延伸”。在资本的合谋下,充满着丰富主体性内涵的个人不再是人,而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消费机器”,接受只有“物质享受”这一维度。人们的真实感觉和心理需要以及审美趣味的体验都已不再重要,真正的消费活动本来是具体的人的活动,但人似乎患上“资本逻辑消费强迫症”,表现出完全的虚无。
人不再表达内心真实的需要。马克思把需求满足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个人得以发展的条件,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需求不能再从自然主义、理想主义的视域下被完整的界定了,即作为一种内在的、直觉的力量,一种自然的欲望,一种人类学的潜能。相反,需要最好应被界定为一种通过个人的内在逻辑体系推理得出的功能……需要的存在只是因为体系本身需要它们的存在”〔42〕。如果说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人的需求还保留了异化的建构空间,那么到了消费社会,主体的需求在不断增值的价值体系中被建构出来而纳入资本的生产,属人的需求被彻底让渡了。〔43〕
个人自由丰满的感觉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式的人生信仰,“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心态,对物欲的迷狂,自以为是的个性体现都是通过消费领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的生理、心理甚至想象力都被全面卷入资本生产体系,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为“物的价值”挤兑“人的价值”,呈现为以生产为唯一目的,以消费为实现手段的财富景观。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警示的是最高价值的废黜和社会品质的压抑。不仅如此,消费主义狂热还密切关联着生态伦理责任以及消费泡沫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2〕同上书,第226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
〔5〕唐正东:《“消费社会”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观的方法论缺陷谈起》,《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页。
〔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页。
〔9〕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0〕杨鲜兰:《论马克思的需要动力思想》,《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页。
〔13〕同上书,第235页。
〔1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15〕同上书,第56页。
〔16〕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7〕同上书,第15页。
〔18〕同上。(www.xing528.com)
〔19〕同上书,第16页。
〔20〕同上。
〔21〕同上书,第14—15页。
〔22〕同上书,第15页。
〔23〕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113页。
〔2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9页。
〔2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26〕恩格斯:《去年十二月法国无产者相对消极的真正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27〕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6页。
〔2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4页。
〔2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03—604页。
〔3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31〕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45页。
〔3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
〔3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3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2页。
〔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36〕同上书,第226页。
〔3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38〕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4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4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42〕波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43〕沈斐:《否定性辩证法与财富的哲学澄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