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弃私有制后的分配方向探析

扬弃私有制后的分配方向探析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扬弃私有制后人类的分配形式又该如何呢?在此马克思对“劳动所得”、“公平分配”提出质疑。只有生产的物质条件归劳动者自己掌握,才能出现与现在不同的财富分配格局。可见,这是商品交换关系消失、社会分工消失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社会分配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扬弃私有制后的分配方向探析

在扬弃私有制后人类的分配形式又该如何呢?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拉萨尔等人修订德国工人党纲领中的某些说法。拉萨尔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37〕只有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吗?显然不是,在马克思看来,这不过是资产者硬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创造力。“一个人只有一开始就以所有者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做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成为财富的源泉。”〔38〕原来拉萨尔等人忽略人劳动的社会生产条件。如果这个人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他就只能为占有劳动物质条件的所有者卖命,而且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才能生存下去。在现代社会,各种生产资料除了为资本所有者垄断之外,土地所有者还垄断了土地,金融寡头们获得金融所有权。

紧接着拉萨尔提出他的人类解放之路,“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在此马克思对“劳动所得”、“公平分配”提出质疑。“什么是‘劳动所得’呢?是劳动的产品呢,还是产品的价值?如果是后者,那么,是产品的总价值呢,或者只是劳动新加在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上的那部分价值?”〔39〕要是按产品的价值分配,就是公平分配。这显然是荒诞可笑的。以私有制为前提的财富分配断然是做不到这点的,马克思辛辣地讽刺道:“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难道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的’分配不是也有各种极不相同的观念吗?”〔40〕如果是对劳动的产品进行分配,那么就是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用把自己的劳动作为交换产品。所有个人的劳动都是集体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体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4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什么都不能提供,“除了个人消费资料外,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42〕。拉萨尔所憧憬的“平等”就它的性质而言,是限制在资产阶级框架之下的,就其内容而言,同样不可能达到。因为“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43〕

在指责拉萨尔粗暴歪曲《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再次重申“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44〕错误。只有生产的物质条件归劳动者自己掌握,才能出现与现在不同的财富分配格局。马克思所指的不同财富分配方式,是怎样的呢?这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5〕不难知道,“按需分配”无论是从社会文明形态,还是从分配内容上都要比“按要素分配”更为进步。人们自觉自愿地劳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社会生产力取得更大提高,个人也获得全面发展。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分配社会财富。可见,这是商品交换关系消失、社会分工消失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社会分配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428页。

【注释】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3〕同上书,第159页。

〔4〕同上。

〔5〕同上书,第158—159页。

〔6〕同上书,第183—184页。

〔7〕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8〕同上书,第21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5页。

〔10〕同上书,第999—1000页。

〔11〕同上。

〔1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13〕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14〕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第436页。

〔15〕同上。

〔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17〕同上书,第184页。

〔18〕同上。

〔19〕张雄:《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精神现象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20〕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7—928页。(www.xing528.com)

〔2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23〕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8页。

〔25〕同上书,第926页。

〔26〕同上书,第931页。

〔27〕周为民、陆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

〔29〕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页。

〔3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31〕同上书,第158页。

〔32〕同上。

〔33〕同上书,第159页。

〔34〕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45页。

〔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36〕同上书,第186页。

〔37〕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38〕同上。

〔39〕同上书,第431—432页。

〔40〕同上书,第432页。

〔41〕同上书,第434页。

〔42〕同上。

〔43〕同上书,第435页。

〔44〕同上书,第436页。

〔45〕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