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危机与道德危机的交织

经济危机与道德危机的交织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发现了有别于“利益均衡机制”的经济机制——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货币流量机制”。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由此资本不能实现价值增值的历史使命。除此之外,过度追求剩余价值同样带来社会道德滑坡。在当今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的国际事件,如各种军事冲突、民族压迫和反抗,乃至仇杀等无不说明于此,整个国际社会的格局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经济危机与道德危机的交织

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当货币只有“交换”这唯一一种功能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社会才真正实现充分再生产。这就是在凯恩斯之前一直大行其道的“萨伊定律”。但货币还有储蓄功能,当大量货币存进银行,会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结果导致这部分货币流出社会再生产领域,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所以社会再生产无法进行下去。凯恩斯发现了有别于“利益均衡机制”的经济机制——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货币流量机制”。依照这种观点,工人是有消费能力的,只不过是他把货币存储起来了。而事实是工人的工资仅够满足自己和作为资本增值的人口生命延续的需要。

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对抗。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人的消费,而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抽象财富,这有赖于除了正常的消费与享用之外的“格外消费”,因生产力无限增长与工人的相对购买力不足而产生所谓“商品过剩”、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现象,无法实现既定的交换价值。周期性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由此资本不能实现价值增值的历史使命。当以资本垄断为代表的生产资料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不相容程度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也就敲响。

除此之外,过度追求剩余价值同样带来社会道德滑坡。资本的扩张性本身就表明了资本对剩余价值追求的无限贪欲,力图无限制和无止境地超越自己的界限。资本生产的贪婪性在商业过程中必然表现为极度的投机性,使整个社会处在高度风险之中。当发财意志冲破理性的规制时,往往会出现人类价值观念迷失的现象。只要市场配置资源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资本精神驱动的“道德失范”现象就不会消失。赚钱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的价值能否和货币进行通兑”的困扰至今仍在继续。马克思引用邓宁的话做了生动的说明:“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动动乱和纷争。”〔39〕资本背后隐藏的是人贪欲下的冲动和冲动下的非理性行为,“一切癖性、一切禀赋、一切有关出生和幸运的偶然性都自由地活跃着;又在这一基地上一切激情的巨浪,汹涌澎湃”〔40〕。这些自由活跃的激情往往置理性的规制于不顾。

资本的贪婪本性带来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扩张,资本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切社会存在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因为抢占资本市场,全球性分裂在所难免,除了原有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外,殖民地宗主国之间、不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都变得异常突出。〔41〕因为资本力量必然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渗透与控制为前提,以超额获取后者生产的剩余价值为前提。在当今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的国际事件,如各种军事冲突、民族压迫和反抗,乃至仇杀等无不说明于此,整个国际社会的格局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可见,资本自身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它要求以暴力来推翻资本。国际工人阶级起来反抗资本统治已成为必要的事情了。

【注释】

〔1〕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31页。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4〕鲁品越:《劳动价值的物化形态与人化形态——“产值悖论”及其解决途径》,《财经研究》2009年第2期。

〔5〕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6页。

〔6〕鲁品越:《劳动与交往:创造人类历史的经纬线》,《哲学分析》2011年第3期。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页。

〔9〕鲁品越:《物品体系与社会结构再生产——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新解读路径》,《哲学动态》2004年第12期。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413页。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1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

〔13〕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页。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6页。

〔1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48页。

〔17〕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1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页。(www.xing528.com)

〔20〕同上书,第235页。

〔21〕同上书,第176页。

〔2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资本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176页。

〔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24〕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25〕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2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2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28〕同上书,第196页。

〔29〕同上书,第137页。

〔30〕马克思:《〈揭露科伦共产党案件〉一书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27页。

〔31〕马克思:《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4—255页。

〔3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3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278页。

〔34〕同上。

〔3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

〔36〕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270页。

〔37〕同上书,第266—267页。

〔38〕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3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页注250。

〔4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41〕鲁品越:《资本与现代性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版,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