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批判唯心主义财富观的必要性

批判唯心主义财富观的必要性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法哲学原理》第三篇第二章“市民社会”中,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是私人利益和公共事务相冲突的舞台,分享社会普遍财富的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有其存在的必然。“国家和市民社会”二者关系唯心主义的颠倒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得到彻底的清算和改写。

批判唯心主义财富观的必要性

黑格尔谈财富问题,都是从需要和劳动开始。在《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是通过社会劳动而获得财富的基地,是人们需要体系的集中地。人们依靠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只有在社会劳动中人们的需要才能得以实现。社会财富作为需要的对象,由社会劳动共同创造出来。在黑格尔看来,个体只有在自己劳动的对象那里才能确证自己的现实性存在,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盛赞黑格尔抓住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他却把劳动确认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这是由于“在黑格尔那里是这样表现的:感性、宗教、国家权力等等是精神的本质,因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而精神真正的形式则是思维着的精神,逻辑的、思辨的精神。自然界的人性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精神的产品,因此,在这个限度内,它们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的本质”〔23〕。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的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而不是看作人的现实生活异化的表现。“所以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异化了的本质现实性,无非就是意识,就是异化的思想,就是异化的抽象的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成为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又作为抽象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或者干脆被想象为活动。”〔24〕于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被看作抽象、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而通向真正人的现实道路的“宗教、财富”都被还原为精神的本质。

在《法哲学原理》第三篇第二章“市民社会”中,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是私人利益和公共事务相冲突的舞台,分享社会普遍财富的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有其存在的必然。财富是在社会联系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却不能平等地分享。原初体现人本质力量的财富反而演变为统治自身的异化力量。要想否定或扬弃市民社会的“私向性”,只能依靠更高的否定力量“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最终统一于国家。代表普遍利益本身的地上“神物”的国家作为更高层次的概念主体实现了对家庭、市民社会的超越。现实活生生的个人、人的对象性活动在黑格尔那里分别被作为自我意识的人,精神的劳动所取代;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纳入纯粹思想领域中进行。(www.xing528.com)

“国家和市民社会”二者关系唯心主义的颠倒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得到彻底的清算和改写。所谓的人是从事现实活动,处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真正的历史主体是无产阶级,真正的人类解放道路是财富异化的扬弃之路,是对私有制扬弃的现实道路,就是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通向现实道路的财富异化以及异化的克服只能在市民社会的现实之中进行超越,而不是别的什么。“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25〕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出发,展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最终形成和确立“现实个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才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