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训练方式】
项目9-1以个人方式进行。项目9-2、项目9-3、项目9-4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小组成绩评价方式见表9.3。
表9.3 小组成绩评价表
【推荐训练项目】
项目9-1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未来10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设计出目前到毕业时的规划实施步骤。
要求:1.目标合理,规划可行。
2.各阶段目标明确,有评价标准。
3.自我分析详细。
项目9-2
多重职业通道设计
海尔公司在多重职业通道设计方面的探索非常值得借鉴。海尔对每一位新进厂的员工都进行了一次个人职业生涯培训。不同类型的员工其自我成功的途径不尽相同。为此,海尔为员工设计了不同的晋升途径,使员工一进厂就知道应该在哪方面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表9.4为海尔公司员工的晋升途径。
(刘善仕,王雁飞,2016。)
表9.4 海尔公司员工类别与晋升途径表
问题:1.海尔公司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上有什么特点?
2.海尔公司的多重职业通道设计对你有何启示?
项目9-3
睿仕管理给A公司(某国际级日用消费品公司)位于北美、英国和瑞士的分公司中的500多名员工,做了一个有关职业生涯管理的项目。该项目被睿仕管理形象地起名为“Signature”(签字),指参与项目的员工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相当于跟自己职业签约的意思。
该项目分为3个简单的步骤:首先,睿仕管理给这500多名员工作了一个在线的职业测评,内容包括员工的职业兴趣、工作能力、工作价值观等。然后,根据测评结果,睿仕管理把员工分成15人一小组,由睿仕管理的顾问与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互动,让员工明白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优势各自是什么。睿仕管理把这种互动称为“工作坊”。在工作坊开始之前,睿仕管理采访了这些员工的相关领导,详细了解了这家公司的组织文化,以便在工作坊中让员工进一步熟知这些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让员工知道他要做什么;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他们在这家公司有什么样的机会。
睿仕管理做的第三件事情是,对这些员工作了后续的一对一的访谈。安排这个环节是考虑到有些事情,员工不方便在那么多人一起的时候去说;而这个访谈其实也是睿仕管理顾问对员工一对一的职业辅导。
项目完成后,A公司在2008年3月份做了一个统计,由公司美容、健康、护理事业部的全球负责人出具了一份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参加过该项目的500多名员工的离职率只有整个公司平均离职率的一半。这个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该项目给降低企业离职率带来的作用。
(资料来源:MBA智库文档——案例探讨:降低离职率要从招聘做起。)
问题:1.睿仕管理给A公司做的职业生涯管理项目有什么特点?
2.本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项目9-4
正大综艺的4年造就了杨澜,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震惊了很多人,最后一期节目中“难忘那朵兰花”的话语说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对于这次离去,杨澜说:“主持人这个行当有某种吃‘青春饭’的特征,我不想走这样的一条道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不充实自己的话,前程将是短暂的。”两年后拿了学位的杨澜选择了回国,“传媒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在自己的国家可以做的事更多”。从加盟凤凰卫视到创立阳光文化公司,大众视野里的杨澜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设置。但是,千变万化的杨澜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她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的优势,她的目标就是不断向这个方向上的更高层次迈进。
杨澜职业生涯感言: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的好运,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她大学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节目;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加入凤凰中文卫视做名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2000年3月,成立香港上市公司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并出任主席;同年10月,阳光卫视入选“福布斯”全球300个最佳小型企业之一,她个人也跃居“福布斯”2001年度中国富豪榜第56位。很多人都说她太幸运了。从著名节目主持人到制片人,从传媒界到商界,她一次次成功实现了她人生的转型。杨澜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并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它需要睿智的眼光、独到的操控能力,是职业经历累积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而来的。就像杨澜自己说的那样:“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第一次转型:央视节目主持人(www.xing528.com)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90年2月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节目,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
进入央视后,杨澜终于感觉到,这次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做传媒就是她喜欢的事情。靠着自身的实力与魅力,杨澜获得了“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等。这也彻底改变了她未来的人生道路。4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但渐渐地,杨澜对这种重复性工作开始有点儿厌烦了。最重要的是,她开始觉得有点虚:“一开始央视让我一下子进入一个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边的基础都不是我自己建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赋予你支持,我觉得特别不踏实。所以我得自己从下边垒砖头慢慢起来,这样才会踏实。”
第二次转型:美国留学生
1994年,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急流勇退,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有一次,杨澜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钟,好不容易敲完了,没有来得及存盘,电脑就死机了。杨澜当时就哭了,觉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围很安静,除了自己的哭声,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来爬去。但最后,她还是擦干眼泪,把论文完成了。谈起这段生活,杨澜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虽然如此,但这段生活给杨澜带来的收获要远远比磨难多。她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更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业余时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先生吴征。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吴征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第三次转型:凤凰卫视主持人
1997年回国后,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的两年,在杨澜的职业发展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同时也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凤凰卫视,杨澜不只是主持人,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自己做选题,自己负责预算,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她都必须精打细算。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两年后,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对于她而言,进军商界显然所欠缺的只是资本而已。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第四次转型:阳光卫视的当家人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2000年3月,她突然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壳上市,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1)杨澜给自己的栏目、自己的阳光卫视树立了文化内涵丰富、充满人文关怀的个性化品牌。“文化是一种理想,首先要盈利,我们必须既考虑文化的追求又考虑商业的价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中国文人自古耻于谈利,文化与金钱的关联度被我们降到最低。但杨澜敢于以文化为卖点,并真正靠文化赚取利润,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赞叹她创新的理念和创业者的胆识。
(2)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在报纸、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出来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
2001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同年,她的阳光文化接手了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又与四通合作成立“阳光四通”,开始进军网络业和IT业。
这一切都给公司所有员工带来了信心。终于,阳光文化在截止2004年3月31日的2003财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摆脱了近两年的亏损。之后,阳光文化正式更名为阳光体育,杨澜同时宣布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
万变不离其宗
由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而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是杨澜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转、如何变,杨澜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传媒人”。聪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这块料,所以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而她的变化就在于她制订的目标层次一直在提高。
(资料来源:360doc个人图书馆——经典案例:杨澜的事业生涯规划。)
问题:杨澜的成功自然不仅仅是幸运,她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