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创建、成长、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艰难的考验,凡是能够经得住考验的企业,都活了下来,并且有的还成了市场中的佼佼者。所以,“活下去”三个字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十分重要,只有活下去,企业才有希望,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华为从创建到如今,历经33年的风雨考验,更是深谙“活下去”这三个字的重要性。华为任何时候都将“活下去”当作目标,更是将“活下去”当作企业常存的前提条件。所以,华为将最低纲领定为“要活下去”。这也是华为“危机精神”的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通过华为在这33年里的部分经历就能看到端倪。
在华为初创时期,任正非和其他五个人凑了2万元创建了一个无资本、无技术、无人才、无管理的公司。为了能够活下去,华为开始为一家公司的模拟交换机做代理,没想到,当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家装固定电话十分火爆,市场对这种交换机的需求量很大。这为华为能够生存下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当时国际通信设备巨头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仅1993年中国就有超过10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流入了外企的腰包。华为对这些吸血鬼非常愤怒,梦想着国产机能和他们平分天下,于是华为为了活下去,就得从服务入手,将售后服务做到极致。维护人员24小时准备着,一出问题马上赶去维修,态度还非常好。这样,那些“洋品牌”虽然质量比华为好,但价格昂贵,后续维护困难,出了问题往往没人管。而华为却用产品和服务并重的方法,让生意越做越大,抢占了很多品牌的地盘。这样,华为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加持下活了下来。
此后,越来越多的代理公司冒了出来,且质量参差不齐,还出现了恶性降价竞争,市场被搞得一团糟。华为意识到只做代理成不了大公司,把握不了货源,等于脖子被别人掐在手里。于是华为又一次为了生存开始进入真正自主创业阶段。
员工挤在一个楼层,工作、吃饭、睡觉都在这里解决,虽然环境很差,但华为员工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克服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因素,逐渐养成了“垫子文化”,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任正非为此感慨道:“企业能否活下去,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别人,活不下去,也不是因为别人不让活,而是自己没法活。活下去,不是苟且偷生,不是简单地活下去。活下去并非容易之事,要想健康地活下去更难。”(www.xing528.com)
后来,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的本硕连读的郑宝用加入了华为,极大地提升了华为的技术水平,使得HJD48很快研发成功,可以容纳500个电话用户。随后郑宝用带领研发队伍,相继研发出来带100门、200门、400门、500门的系列用户交换机,为华为带来的利润过千万元。任正非在召开大会时,哽咽着说道:“我们活下来了。”华为终于熬过了创业的生死线。
正是因为前期工作的艰苦,换来了如今辉煌的华为,也正是前期所经历的苦难使得华为意识到活下去的重要性,使华为有了一种危机意识,使华为如今还能够将活下去作为企业的最低纲领继续保持下去。任正非也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我们首先得生存下去,生存下去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拥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低成本。没有低成本、没有高质量,难以参与竞争,必然衰落。”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首要责任是活着。”的确,一个企业能够在最艰难的阶段保持激情和活力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一个企业能够保持三五年的激情和活力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华为作为一家优秀的国际级企业,却依然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深知活下去才是企业的硬道理,能够长期持久地保持激情和活力,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今的华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于华为来讲,其长期研究的问题依然是“如何活下去”,并且积极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只有活下来,才有持续竞争的可能,才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可能。如果失去了活下来的机会,一个企业也就失去了希望,一切都等于零,在市场竞争中会输得更惨。华为所产生的危机意识,其实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对其亲身经历的经验总结。
对于“如何活下来”,华为也找到了答案:企业的目标是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前提就是具有竞争力,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要服务好客户。
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不是从天而降的,只能靠劳动来创造。即便企业已经走到了巅峰时刻,也应当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时刻提醒自己要想方设法活下来,才能稳坐巅峰不动摇。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和领袖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相信企业会更安全、更稳健、更有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