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莉
“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你青涩的脸,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一天,桌垫下的老照片,无数回忆联结……”
那一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在离花园口不远的农村。来到了陌生的地方,没有亲戚,没有宿舍,租住了一间农户的房子。每天行走在单位和家之间的泥土路上,自己生火烧炕做饭;家里有电没网,守着一台电视几本书,生活索然无味;天渐黑时便闭户关窗,一点点响动就战战兢兢。那时第一次听说了你,听说20里以外有个经济区,听说那里原来虽是一块盐碱地,但已被改造得高楼满地,听说那里生活设施齐全、治安良好,听说……
百闻不如一见,怀着对现代生活的向往,我踏上了前往花园口的客车,一路上是一个又一个的村庄,我开始怀疑是否有这样一个地方。正怀疑时,车辆绕过了一个弯,我看到一幢幢高楼立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仿佛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让人目光难以移开。客车停在桥下,走在八排路的柏油路上,看着路边的垂柳、远方的高楼,我真想大喊:“现代生活,我回来了!”辗转了几家中介租到了合适的房子,我便在此安居,开始每天20里的通勤生活,心中也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在这里工作。
励精图治、追求发展的花园口不断吸收着新鲜血液,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公平竞争、施展抱负的机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实现了目标——考到了这里的学校,从别人的口中、用自己的眼睛,开始真正了解这里、熟悉这里、爱上这里,见证了花园口的蜕变。(www.xing528.com)
那一年,在我工作的地方有十多所村小,如今合为一体。从开始的传统教育方式到现在的阳光教育;从开始的大锅饭到现在的分工管理、权责明晰;从开始简单的几栋教学楼到现在设施齐全的各个科室;从光秃秃的草地到现在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四处绿意;从四面白墙的教室到班班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墙;从自己探索的农村教师到拥有完善教研体制和教育学院对口帮扶、不断进步的庞大的教师队伍;从泥土不离身的农村娃到干净礼貌的读书郎……这些只是实小的变化而已,花园口十年变化的一角。
那一年,回老家要拖着行李到瓦房店去坐火车,火车汽车辗转一天才能到达。如今,花园口通上了高铁,早晨出发,中午已经吃上了妈妈亲手做的饭菜。那一年,政府前的几个芦苇塘已建成大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那一年,不进区的客车在区里有了好几个站点。那一年,不常见的公交车已挤满了人。那一年,只有几个可心的饭店,如今“饿了么”异常火爆。那一年,周边的村民住上了楼房,感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那一年,海边已是一个个新建的小区、医院、公园。那一年,原本只有几家的工厂如今已经数不过来。那一年,令人欢欣鼓舞的项目。那一年,丰富人们业余生活喜闻乐见的活动……
那一年、那一年……那些年,只不过短短的几年,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今回首,才发现那些关于花园口的记忆仿佛一张张老照片,印在脑海里。那些年,花小的孩子们在成长;那些年,我在成长;那些年,花园口伴我们一起成长。我相信我们都会越来越好。
(作者系大连花园口实验小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