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凤军
很多次听人提起过花园口区,但是从未想到过有一天这里会成为我工作的地方。命运的转轮启动,谁也预测不了指针逗留的方向。
初到花园口,是金秋十月。刚踏上银杏大道,就被两抹亮黄色深深吸引,感受不到秋的萧瑟,留在记忆中的只有收获的颜色。这个昔日被称为桃花浦的地方,仍然是面朝大海,繁花满地,但同时又高楼林立,生机盎然。十年,一座新兴城,彰显着管理者稳扎稳打的决心,留下了建设者不懈奋斗的足迹,叙写着拓荒者艰苦创业的传奇。正因为如此,我愿意去了解,去融入,并与周围的人一起,在奋斗中前行。
还记得1994年,我到开发区工作,那时候正是开发区建区十周年,自然没有今天这般熙来攘往、繁华涌动。那时候的开发区,大部分地方还是农村,常住居民很少,我记得一到过年的时候,开发区就成了一座空城,外来工作的人们都回老家去了,让人有一种荒凉之感。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开发区已经有了自己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今我有幸也赶上了花园口经济区建区十周年,深深觉得花园口的建设速度绝不逊色,人口总量不断增加,新项目不断落成,“国家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生物产业基地”落成,丹大高铁通车……一项项成绩令人欢欣鼓舞。这正是决策者正确的引领、全体花园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拿地税局来说,建局初只有9名正式干部。当时人员、经费奇缺,建章立制,除旧创新,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规范,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地税局逐步发展到现在,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备的基层局。虽然从整个大连地税系统看,花园口地税局仍是小局,但是管理规范、作风过硬、征管努力、服务到位,市地税局领导也多次评价花园口地税局“小局能办大事”。我虽然来花园口地税局时间不长,但是我从地税人身上看到了一些品质,我想这正折射了所有在花园口经济区工作的人们共有的品质,是推动花园口经济区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不惧困难,敢打硬仗。花园口地税局现有6个科室,正式干部23人,负责全区3000余户纳税人的税款征收管理,3个综合性科室要承接市地税局23个处室布置的各项工作,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多年来,地税人敢打敢拼,一人多岗,用多于他人几倍的工作量,克服重重障碍,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欠税是税收征管中的一个难题,既要保证清理欠税的力度,又要考虑企业的负担能力,为了能使欠税清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税源管理人员一户一户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摸清企业资产状况,逐户建立欠税企业台账,通过文书送达、阻止出境、强制执行等各种手段清理欠税。为了清理欠税,税源管理人员一遍遍到企业宣传税法,与企业负责人恳谈,企业经常被他们的执着与诚意打动,也深深领会到欠税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主动缴清了欠税。虽然有时候清上来的欠税数额很小,但是背后都凝结着税源管理人员辛勤的努力。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工作精神,使得花园口地税局克服各项困难,完成组织收入工作,为花园口经济区发展保驾护航。(www.xing528.com)
善于动脑,勇于创新。在工作中,小局很难突破创新,但是花园口地税人在工作中,仍然想方设法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征管质量,优化纳税服务。在国地税合作工作中走在前列,早在2010年就设立了全市第一个县区级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使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节约办税成本。多年来,地税局通过不断创新,努力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花园口经济区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扶植企业提供有力保障。
不计名利,乐于奉献。正如大多数在花园口经济区工作的人一样,区地税局干部职工多数家都不在本地,很多人一周只能回家一次,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却从不抱怨。遇到忙时,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业务学习,刻苦钻研从不放松。在近两年市地税局组织的业务考试中,花园口地税局都名列前茅;窗口工作人员曾在辽宁省地税系统纳税服务窗口人员业务竞赛中获得大连市地税系统团体第一名。过硬的业务素质,敬业的职业品质,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确保了地税局不断发展,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为花园口经济区企业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些品质只是花园口人众多闪光品质中的几点,在花园口经济区建区的这十年里,一定还有很多很多人默默付出,面对风雨不畏惧,敢于担当不退缩,坚持梦想不放弃,而他们也定将引领花园口经济区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很荣幸能够加入这样一个队伍,与众人一起在奋斗中前行。
(作者系大连花园口经济区地方税务局局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