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资源价值理论
水资源属于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经济、社会、自然三重属性决定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种价值的统一。
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等功能的开放系统,同时与社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了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里水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互通循环,水从生态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消费等活动产出废水再次返回生态系统。水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环境价值紧密联系、相互独立同时也相互影响。水资源价值理论反映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三种内涵,同时也体现着水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环境价值。
古往今来,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很少能够全面顾及水资源的价值,使得资源分配过程中缺少水资源价值的杠杆作用,这样一来经济社会发展也导致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但同时水资源的量也是有限的,这种效用性和稀缺性使得水资源价值对于经济学理论研究来说非常有必要。对于水资源价值的决定因素,不同研究者从不同层面给出了相关的理论解释。
劳动价值论主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在于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理可得水资源价值取决于人们利用水资源时所消耗的劳动量,如水利工程建设、利用科学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研究等,消耗的劳动量越多,则水资源价值越高。
效用价值论中商品的效用是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在消费商品时能够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价值论首先认为某一物品的效用是其价值存在的必要条件,物品的效用大小和稀缺情况共同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基于此水资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就决定了其价值的存在。其次,效用价值论认为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可以决定其边际效用量,而水资源的边际效用量决定水资源的价格。最后,效用价值论主张边际效用存在递减规律,而水资源作为商品对于人们活动的作用日益增大,但水资源的量却是供不应求,水资源的稀缺使得边际效用递增,从而导致水从无价物品变成有价商品。
存在价值论的观点认为资源是一种财富,在行为经济学中价值源于人们的选择。哲学中认为万事万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基于此存在价值就包含了人们对资源价值的评判。水的自然存在既决定了水资源具有价值也说明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贡献。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水资源价值,例如哲学价值论、生态价值论、权利论等。这些理论说明水资源价值决定因素有很多,同时也反映出水资源价值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水资源效率和解决水资源现有的问题很有必要。(www.xing528.com)
水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为水价。较早时期水是没有价格的,这不仅导致水资源的价值被人们忽视,同时也降低了人类节水用水的主动性。水资源价格的出现提高了人们节水的意识,有利于水资源效率的提升以及环境保护。如今,日常生活中用水的价格远远低于水资源实际的价值,合理的水资源价格需要包括资源、工程、运维以及环境等许多方面的水价。其中,环境水价指的是治理人类用水后产生的水体污染以及环境保护需要的这一部分费用,即污水处理费。水资源价值研究有利于一国发展,一方面,通过分析一系列的水资源数据研究水资源的价值,可以实时观测一国水利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验证水资源相关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高效性;另一方面,水资源价值使得水价更为合理,从而极大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提升水资源效率,使得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并且缓解了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本质是本着遵守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合理高效的分配,使得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较其他地区较为缺水,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各地区每年降水量差异较大等自然原因使得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的改善,利用国家政府制定出的行政手段以及水利工程实现南水北调,从而更加合理地分配水资源。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我国水资源经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三者的相互协调发展。从分配层面划分,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理论模式:
①按需定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该理论模式下水资源是无限的,只需将经济效益作为水资源利用目标,通过预测出的经济规模来确定每年需水量。这种方式预测的年需水量是一个确定的值,无法考虑到其他因素导致需水量的动态变化,因此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够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按需定供强调对水资源的需求,无法真正地反映出水资源的价值,导致了人类生产生活中无节制的掠夺水资源,使得水资源浪费严重,还容易引起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等自然危害。
②按供定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该理论认为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分配和利用需要有所节制,所以各地区的需水量必须按照其供水能力来确定,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对水资源造成太大压力。但是,一般情况下某一个地区的供水量不仅与自然禀赋有关,同时与当地水资源开发投资以及技术水平有关,可供水量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量。所以,水资源的供给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因素,但按供定需的理念中,可供水量研究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动态协调地区的资源开发情况和经济发展程度。此外,按供定需有可能低估地区发展的规模,从而导致地区经济无法最大化发展,故按供定需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按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与宏观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所需用水量增多,则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投资也跟着增大,从而能够快速增加该地区的供水量,使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节水用水技术水平以及废污水处理回用水平产生变化。按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考虑了地区水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并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学理论分配水资源。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利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水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以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大数据等统计方法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从而合理确定某一地区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使其达到一定的平衡。
④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不仅结合了宏观经济,同时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