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揆
我喜欢收集地图,其中有一类是各个时期出版的上海交通图。市内交通线路的设置和增多,是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的。徜徉在这些老地图中,可以触摸到上海交通百年变迁的轨迹。
我收藏的交通图中,最老的一张是先祖父周由廑留下的,20世纪30年代他曾担任商务印书馆《英语周刊》的编辑。这张地图名为《新上海市街图》,由当时位于霞飞路444号的上海兴地学社出版,尺寸为标准的1印张。从图中可以看到,上海浦西的街道结构,在1930年已大致形成。该图以不同的颜色标明法租界、公共租界、城内、南市、闸北、浦东等区。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公共汽车线路分别以红色的直线、虚线和细虚线标明。右下角另有“上海商场中心图”,将市中心商业街予以局部放大,各大公司、银行、商号均一一注明。可以说,这张图是求证30年代上海街道、商号、公共交通的有用工具。
举个例子吧,曾有一位写历史小说的朋友向我求证徐家汇附近天平路的旧名,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天平路在1943年前叫“姚主教路”。根据《新上海市街图》上有轨电车线路的图例,可以知道当时天平路铺设的是单轨。从淮海路开往徐家汇的有轨电车驶进天平路,如果看到前方红灯,就知道有车从徐家汇方向驶出,它就必须停留在专为避让相向行驶设计的新月形的叉道(在现南洋模范中学门口)上,等待从徐家汇方向开出的车经过,前方信号灯转为绿灯后才能继续前进。
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交通图中,有一份1956年11月由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市区图》值得注意。该图纸质上乘,印刷精美,是地图中的上品。从图中可以看到,曹杨新村、甘泉新村、宜川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已成片崛起。不过,公共交通依然因袭了旧日的形态。比如公交“2路”,它既有公共汽车(民晏路至高昌庙,今66路的前身),又有有轨电车(十六铺至徐家汇,今26路无轨电车的前身);公交“22路”,既有公共汽车(徐家汇至北京东路外滩,今42路的前身),也有无轨电车(引翔港至广东路外滩)。这种相同编号的存在,对于不甚熟悉上海公交线路的人,很容易“吃药”。显然,当时上海的公共交通还缺少统一的规划。(www.xing528.com)
1961年9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一张新版的《上海市交通图》,这恐怕是“文革”前出版的最完整、最详细的交通图了。其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上海的公共交通线路已经过重新组合,个位数编号属于有轨电车,11至26路是无轨电车,41至95路是公共汽车;二是南京路、淮海路已实现无轨化;三是“大跃进”年代建设起来的“闵行一条街”“张庙一条街”等,在背面的“上海市全图”中均有标明。
到了1963年,该出版社又出版了一张1/4印张的《上海游览交通图》,售价人民币6分。这张图篇幅小,可以折叠成扑克牌大小,放在衣袋里。图的正面用线条的形式勾画出上海各公交路线,背面详细地罗列了上海市主要的公园、古迹、展览馆、饭店、影剧院、书场、工人俱乐部等,甚至还标明照相馆、理发店、浴室、书店、食品店的位置,非常实用。要了解上海旅游服务业的演变,这张图还是十分有用的依据呢。
197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1/2印张的《上海市交通图》,这是“文革”后出版的第一张较为详尽的交通图。图的正面是当时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上海电视台发射塔,背景是上海展览中心(原中苏友好大厦)的高塔。读者可以发现,在这张地图上,上海的有轨电车就此“销声匿迹”了。据说连一节完整的车厢都未能保留下来,这是地方史专家们引以为憾的事。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城市交通日新月异,地铁、立交、环线等不断新建和延伸,往往是今年才出版的交通图,到了明年就不太管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