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春天出版的长篇小说《华都》中,我写道:20世纪的上海,是一座弄堂组成的城市;而走进21世纪,上海这座主要由弄堂组成的城市,即将变为一座小区组成的城市。
有人大声疾呼:要保护有价值的上海弄堂,保护石库门建筑。
现在人人都晓得的“新天地”,就是以石库门建筑组成的弄堂改建而成的一个休闲、购物、旅游、附加文化设施的场所。
我之所以在小说中这么写,是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也是基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观察。
凡是到内地去的上海人,都会碰到朋友问:你住在上海什么地方?有的要和你保持联系,还会向你打听地址。我们这一代人的联系方式只有通信一项,于是就会坦率地告诉朋友,我住在上海某某路某某弄几号。不少上海人还会补充一句:“很好找的,到了上海,只要有号头,准能找得到。”话语中不无自豪成分。
这一方面说明了上海作为城市建制管理的有序,另一方面凸显出了“弄堂”在上海城市景观中的独特之处。
上海老弄堂(www.xing528.com)
因此,很多人认为弄堂是上海的发明。有人写文章,专门突出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把两者加以分析比较。有人说,其他城市,都叫作巷、条,唯独上海叫弄堂。
其实不然,弄堂这一格局,早在现代上海城市之前,在浙江的州府和县城就存在,少说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几幢、几十幢外观相仿的二层楼房并列相连,中间留出一条通畅的过道,成等距离向前推进,按顺序编号,即为弄堂。
上海的弄堂是和石库门建筑分不开的。
而石库门建筑也并非是千篇一律。纯为多住人而建造的石库门建筑,层次低一些,仅有自来水龙头,没有卫生设备,更不安装煤气。但房屋同样延续中国农村传统的格调,有客堂、厢房、厨房、亭子间。在底层的客堂前面,有一个天井。两扇大门开出来,就是弄堂。沿街的门面房,天井就省略了。很多人家,就以这门面房,开一家赖以维持生计的小店。不善经营的人家,干脆将门面出租,收取租金。当时上海人评定家庭成分时,有相当多的人家,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建筑形式,形成了庞大的小业主阶层。
新式小区
这一类石库门房子组成的弄堂,连接成片,格调相差不大,往往称之为“里”“坊”“邸”,营建于20世纪30年代之前,那时正是上海作为东方大都市人口迅速膨胀的年代,时局的动荡和经济的畸形发展,使得江、浙、皖及周边省份的大量民众涌进上海栖身。在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之前,几乎有一半的上海人,居住在这样的石库门房子里。上海也就此成为一座主要由弄堂组成的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