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只角历经变革:重现焕然新生

下只角历经变革:重现焕然新生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浦桥社区因位于原肇嘉浜水道的打浦桥而得名。历史上它曾与八仙桥、太平桥齐名,但它的闻名并不是由于它的繁华和美丽,而恰恰是因为它的破、旧、脏、乱。抗战期间,外省难民大量涌入,就地沿肇嘉浜、日晖港两岸搭建“滚地龙”,形成旧上海的大型棚户区。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统计,居于棚户的居民占地区总人口的49.1%。因此,几十年来“下只角”的帽子始终没能摘掉。比如,斜三里委内的棚户区,被人们戏称为上海最大的“迷宫”。

下只角历经变革:重现焕然新生

打浦桥社区因位于原肇嘉浜水道的打浦桥而得名。它在卢湾区(2011年并入黄浦区)中部,东起制造局路、肇周路,与南市区(2000年并入黄浦区)为邻,西至瑞金南路、陕西南路,与徐汇区接壤,南沿斜土路,北靠建国中、西路,方圆1.59平方公里。历史上它曾与八仙桥、太平桥齐名,但它的闻名并不是由于它的繁华和美丽,而恰恰是因为它的破、旧、脏、乱。

新中国成立前,打浦桥地区最好的住宅也就是两层楼的石库门,这些住宅弄堂窄小、人口密集。如新新里长不过百米,却有烟杂店11家、肉店5家、当铺1家,再加上粥店、棉花店、炒货店、理发店,甚至还有鸦片馆、赌场,人称“什锦里”。抗战期间,外省难民大量涌入,就地沿肇嘉浜、日晖港两岸搭建“滚地龙”,形成旧上海的大型棚户区。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统计,居于棚户的居民占地区总人口的49.1%。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该区域的改造与建设,50年代就填埋肇嘉浜,辟筑上海第一条林荫大道,逐步改造棚户,但受综合国力所困,至1992年区域内仍有10万平方米的棚户,市政基础设施极差,雨天一片泽国,晴天尘土蔽日,夏日蚊蝇滋生,垃圾船、粪船穿梭于日晖港,长年臭气弥漫,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几十年来“下只角”的帽子始终没能摘掉。比如,斜三里委内的棚户区,被人们戏称为上海最大的“迷宫”。弄堂窄小得连雨伞都撑不开,不要说外地人进入该区域辨不清东西南北,就是本地区居民还时常找不到自家的门呢。(www.xing528.com)

面对现状,打浦人穷则思变。在中共卢湾区委、区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直接领导下,打浦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决心在这片热土上描绘出创文明社区、建美好家园的壮丽画卷,从而书写下了一个个令人自豪的“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