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局里又调来1200名工人,壮大了施工队伍。高津浦一上任,首先成立了以党、团员为骨干,按工种特点组成的打桩、木工、电工、钢盘混凝土等青年突击队。具体施工,则实行区域管理工段制。第一段,从徐家汇到谨记桥;第二段,从谨记桥到太原路;第三段,从太原路到日晖港。1955年底,成立了肇嘉浜泵站工段,被称作第四段。
厉兵秣马已毕,高津浦和十几名党员干部,率领1600名“和尚团”战士,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肇嘉浜工地。
抽干恶臭的浜水,便全面铺开了艰巨的挖泥埋管工程。1955年1月,北方冷空气南下,给浜底覆盖了一层晶莹的薄冰。黎明,高津浦和工人们扛着铁镐铁铲、四齿耙来到第一段工地。当时我们国家刚经过国民经济困难期,才结束抗美援朝战争,投入巨资改造肇嘉浜已非易事,因此,工人的劳动保护条件较差。工区内无论干部还是工人,一律穿草鞋,下浜根本没有套鞋。
浜边,高津浦深情地望了眼衣着单薄、微微颤抖的工人,轻轻一叹:“今天太冷,你们就别下了!”自己却脱去破棉布人民装、草鞋,提着铁镐纵身跃入3米多深的浜底,一镐、二镐、三镐,硬是敲开了冰层……第一工段长彭兆鹏见状,高声喊着:“同志们,司令(工人对高津浦的尊称)带头下去了,我们还待着干什么?”说毕也跳了下去。接着副工段长杨银福、工会委员卜银书、全体青年突击队员“扑通、扑通”一个个往下跳。
高津浦抬头一看,急忙下令:“这样太乱!我们排个梯形队,党、团员在底层,青年突击队员在中间,其他同志在上面,不舒服的同志回宿舍,马上行动!”
高津浦领头喊着“嗨唷—嗨嘿”的号子,与一工段青年突击队长沈金福搭档,用快铲起土法挖泥。沈金福先铲好30斤重的泥巴,往高津浦手上的四齿耙一放,高津浦猛力一提,传到中间梯队。沈金福铲得快,高津浦提得快,2个小时下来,两人累得直喘粗气,内衣湿透,腰酸背痛。(www.xing528.com)
这天上午,全工段人人斗志昂扬,吼声连天。下工时,几十名党、团员、青年突击队干部的脚都冻裂了,鲜血和臭泥糊在一起,活像一只只紫萝卜。
尽管每人一天平均挖8方土,已创了奇迹,但挖泥的劳动量太大,非工区工人力所能及。高津浦认为,要加快进程,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采取挖干土填污泥的方法。
适逢许多大、中学校师生从报上看到改造肇嘉浜的消息,纷纷来工区联系义务劳动。高津浦大喜,立即指派了专人带领学生。每逢周末和星期天,同济、交大、华东师大、上海师院、外语学院的校长、教师率领学生,浩浩荡荡开来了,南洋模范、徐汇、龙华等中学的师生也不甘落后,倾校出动。
从徐家汇到打浦桥全线,到处飘扬着工人劳动竞赛的三角小红旗以及鲜艳的团旗、校旗和系旗,到处响着节奏欢快的锣鼓声。每隔几十米,便设一个茶水站,旁置一土台,台上站着作宣传鼓动的学生。他们或打快板,或拿一柄小喇叭,向人群高呼:“加油!加油!”浜底,路面上,密密麻麻的工人、学生,边劳动边互拉歌儿。
苍凉的黄土一点一点地覆盖上肇嘉浜皱褶的胸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