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曾经是一派田园景象
浦东沿江的历次变迁,见证着上海城市发展的轨迹。史料记载,浦东约在唐代开始成陆,至明、清两代日趋兴旺繁荣。今浦东沿岸的聚落大都形成于这两个时期,如:原歇浦路街道办事处辖境内,共有29个自然村形成于明、清两代;源深路两侧,明代已形成盛家行、西张家湾、叶家巷等数十个聚落;在原属黄浦区境的浦东地区,于清康熙至道光年间,先后形成近20个居民点和20个聚落。然而,浦东历史上较具规模的沿江开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当时,浦东虽未划入租界,但西方列强并未停止过对浦东沿岸的侵占。从1857年在浦东建修船厂始,外商便蜂拥而入。他们在浦东建造码头、仓库、堆栈和工厂,从而在浦东沿岸占据了大量地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从高桥至周家渡的沿江地带几乎全为码头、仓库、堆栈、工厂所占,改变了昔日沿江地区村舍簇立、阡陌纵横的乡村景象;与此同时,贫困人民居住的棚户、旧式里弄住宅分布其间,并形成了烂泥渡、杨家渡、老白渡、庆宁寺、其昌栈、居家桥等集镇。而当时的浦东大道、浦东南路俨然成为浦东城乡的分界线,路西沿江为工商居住区,路东则依然是阡陌乡间。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市政府都十分关心浦东沿江人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建造了一批又一批工人新村。1951年至1984年,仅在沿江原南市、黄浦、杨浦三个区的浦东部分,就建造了浦电、崂山、沪东、港机等30多个工人新村。从80年代后期开始,又在浦东大道和浦东南路两侧建起了大量新型住宅,并打破了浦东无高层建筑的历史,掀开了浦东沿江开发新的一页。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从此,浦东进入高起点、快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八五”期间总投资250亿元,建成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杨高路扩建工程、内环线浦东段工程等第一轮十大基础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浦东的投资环境和城市面貌。此后,又投入总投资近千亿元,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地铁二号线、黄浦江行人越江隧道等第二轮十大基础工程,进一步促进了浦东的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www.xing528.com)
至2002年,经过12年的开发建设,与浦西外滩一江之隔的陆家嘴贸易区已建成世界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以金茂大厦为代表的426幢金融、商贸及综合大楼,已有236幢建成投入使用,仅汇聚在小陆家嘴沿江地区的中外金融机构就已达108家。江畔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滨江游船码头、滨江大道、中心绿地等游览观光景点,每年吸引中外游客高达1500万人次。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从基础开发为主转向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城区的雏形已在黄浦江东岸初步形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标志,同时也为浦江西岸开发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