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枋
老上海市民对徐以枋并不陌生。他1930年从复旦大学土木系毕业,曾在上海特别市政府工务局任职。抗战期间,他和赵祖康等一起奔向大后方,冒着日军飞机轰炸的危险,克服山势险峻等困难,负责指挥川康、川滇、康青等公路桥梁的抢建抢修工程。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又历任市工务局的沟渠处长、道路处长、副局长等职。上海解放后,徐以枋得到陈毅市长的信任,被委任为人民政府的市工务局副局长、市政工程局长、市城建局长。1958年,徐以枋又兼任上海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对台风暴雨引发的江海倒灌等深为忧虑,曾提出过相关的预防理论及措施。他上任不久,市委书记陈丕显就找他谈过话,除向他请教了上海的防汛抗洪等问题外,还鼓励他大胆地担负起这一关乎全市人民安危的重任。可以说,徐以枋是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市政建设专家。由他来主持地面沉降研究,正可谓是众望所归。
建筑物沉降测量
由各处抽调的10名科技人员迅速前来报到,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商定在全市立即设立100个观测点。徐以枋还亲自跑到市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据档案馆老职工回忆,他认真翻阅一摞摞英文原始记录,发现地面沉降现象自上海开埠以来就存在。从江海关和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里可以看到,早在1889年至1915年,就有曾在外滩和张华浜埋设了水准标志的记录。之后,工部局又在1921年、1926年、1934年、1938年前后四次在市内不同地区进行过测量,已确认上海地面逐年沉降的事实,还推算出年平均沉降量约为0.025米。1947年,上海市政府工务局也有过一次大范围的精密测量,从佘山到外滩、张华浜、吴淞一线,结论是上海地面继续在沉降,自1938年后的10年间,外滩下沉了约0.2米,张华浜下沉了约0.26米。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港务局也进行过测量,发现沿黄浦江一线,沉降速度在加快,5年间又下降了0.17米。他们曾向市建委领导报告过,但以为是沿江的码头承重量过大所致,因此没有报告市人委。(www.xing528.com)
1956年以后的情况,徐以枋已充分掌握了,那份市公用局的报告就是他参与起草的。对历史和现状的综合分析,让他不禁皱紧了眉头。他带领的一组科技人员先来到苏州河上南北主桥梁之一的乍浦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乍浦桥桥身已裂开10厘米,影响到行车安全;桥梁与河面之间净空降低,已发生多起航船被堵在桥洞里的危险事故。顺着河道,他们又去考察河畔星罗棋布的仓库大楼。那些建筑过去多为有名的大银行和交易所,上海解放后银行合营了,交易所关闭了,就改为仓库。如今一走进去,就感到湿气严重。仓库管理人员说,由于地基下沉湿气上升,不仅库房受损,还影响到了储存物资的安全,安装去湿机后,每天能接半桶水。这并不奇怪,徐以枋曾查看过外滩的有关数据,1950年地面标高还有4.5米,到这次调查时只剩下3.7米,11年中下降了0.8米。研究人员注意到,部分高楼外墙建筑保护地基的“勒脚”已裸露在马路上,沿街人行道仅凭目测就可感觉正向街心倾斜,道旁的梧桐树有不少已枯死。老养护工说,这些大树的根能伸到一米多深,现在往地下挖一锨长,都不见水,全旱死了。
情况如此严重,徐以枋和研究小组成员商量后果断决定,应当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市公用事业办,提请市人委批准,正式召开各有关专家参加的专题研究会议,以确定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