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新中国第一股“小飞乐”正是从申城起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探索阶段,浦东本地企业也没有落后,并成功跻身上证所开业首日上市的“老八股”。这就是从川沙乡办企业转型的“申华”。
这与浦东川沙的实业经营传统、乡镇企业发展、乡民改革开放意识密切相关。该公司创始人瞿建国,早在1973年就作为小木匠与同村一些年轻人创办了川沙桥弄木器厂,他既是厂长也是销售员、办事员,经常往市区跑,积累了见识和经验。1979年前后,他先后担任村里的工业大队长和孙桥乡副乡长。80年代初,上海全市仅有18万台电话机,桥弄村却已家家户户通了电话。1985年底,孙桥乡已跃升为上海两个亿元乡之一,经济指标在全国亿元乡里排进前十。也就在这一年,瞿建国发起成立了一个横向经济联合体,后依托此联合体,有了申华实业的雏形。
瞿建国一直认为,乡镇企业改革的根子在体制,当时上海农村发展工业有上海的特点,既不能像“苏南模式”那样把所有的农村经济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集体,也不能像“温州模式”那样鼓励个人去搞分散的小型企业。他想要创办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法人性质的企业,于是就诞生了上海申华电工联合公司,横向联合三省一市18个乡镇企业,华西村也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确实打破了地区、所有制的限制。
这次改革虽因种种原因失败了,亏损40万元,但瞿建国仍然坚持从体制内辞职,欲下海创业搞股份制。起初乡党委不肯批,但时任川沙县委书记的孟建柱支持他,最终县委县政府讨论决定:“瞿建国要搞股份制,我们还是让他下海去试点吧!”
当时上海确定的股份制试点条件有三:一是产品符合国内外市场要求,经济生产力有前景;二是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相对比较好;三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符合上海发展战略。市体改办、经委、商委等结合行政性公司改革,筛选了一批试点名单,几易其稿,第一批定的8家最后只留下1家,而且还要在工业、农业、国有、集体、服务业中搞普选。(www.xing528.com)
瞿建国摸到这一信息后,觉得机会来了。当时上海已有好几家股份制试点企业,但农村一家都没有。通过各方组织据理力争,农村的试点最终落在申华公司。江泽民还曾当面听了瞿建国汇报,提出问题,最后表态:“建国的事情,就是我们市委、市政府的事情,有什么困难,可直接来找我。”
万科申华并购的两位主角:王石(左)和瞿建国
当时负责发行申华股票的农业银行提出股票全部放在川沙县,面向农村低调发行。其时,浦东尚未跨出开发开放的步伐,虽有部分改革先行者,但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金融头脑,很难全部消化。经与农行及市里相关部门多次洽谈,得出折中方案:川沙发行50万元,外滩发行50万元。事实上,川沙的其中16万元也被调拨至外滩销售,川沙当地的孙桥乡、桥弄村、洋泾乡仁和工业公司等认购了26万元法人股。
1990年3月1日申华上市后不久,浦东开发开放正式启动。申华看准时机,投资浦东的出租车队、张桥客运中心、申华大酒店和房产公司等,发展顺利。其后,诞生、成长于浦东的申华,渐成资本市场“宠儿”,先后经历深宝安、万科等企业入驻,在并购中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