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地势平坦低洼,因此,城市防洪设施既要解决暴雨造成的内涝,又要预防天然大潮;另外,黄浦江和苏州河实际上还是太湖流域的泄洪通道。历史上台风、大潮、洪水三碰头,一直是上海防洪的大难题。
1958年9月,国家为了解决苏南和浙北地区的内涝,太湖水利委员会提出开辟太浦河泄洪通道方案。太浦河规划西起江苏吴江,经平望至青浦练塘注入黄浦江,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全长57.2公里。然而由于青浦地势低洼,上海市区的防洪能力薄弱,这条排洪通道开挖后将严重威胁到上海的城市安全。30年来,专家们虽经过多次论证,仍然议而难决。
太湖水患一直是国家水利部面临的一件民生大事。记得在1990年,倪天增副市长带领我们去参加协调此事的专题会议。听完太湖水利委员会专家的介绍后,他认为:“水往低处流,上游的太湖洪水总得排向上海,才能消除苏南和浙北地区人民的洪涝灾害,这也是上海人民应该承担的义务。建议国家把太浦河途经青浦的沿线防护堤、水闸以及上海市区的防洪堤加高、加固工程一起列入建设计划,同步实施。市区的防洪设施按百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倪天增副市长的全局观念和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赢得了与会专家和水利部领导的高度赞赏。
回沪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后,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非常支持倪副市长的意见。计划确定后,上海市成立由市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以及市政府9个大口的委办负责人组成的“上海市太湖治理领导小组”,并召开了“上海太浦河水利工程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县组织义务劳动,分段负责包干。1991年11月5日,太浦河大堤工程破土动工,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也到工地与全体军民一起挖土筑堤。工程历时45天,先后出动军民12万人次,大型机械设备400多台,顺利筑成了太浦河上海段15公里的两岸大堤。(www.xing528.com)
上游问题破解后,下游的防洪堤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市区外滩的防洪堤,原来仅1米左右高,市民可以站在岸边观看黄浦江,这也是上海的一大景点。按照新标准将防洪堤增高以后,这个观景点就被彻底破坏了。另外,外滩地区的中山东一路当时只有三条车道,是城市交通的一个严重堵点。与黄浦江防洪堤相关的还有苏州河的防洪堤,如果再把苏州河的防洪堤也一起纳入改建范围,财政又很难负担,当时真是为难啊!
感谢我们的水利和市政设计专家,他们跨专业合作,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方案:将黄浦江防汛墙做成一个下部依靠地桩支承的空心结构,既维持黄浦江原有的岸线,确保江水流动性不变;又创造了与城市地面规划相协调,依据地形不同,将防洪堤适当外移的可能(实际移出13—49米);同时又将防汛墙顶标高提高到6.9米,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汛标准;厢廊顶部作为亲水平台,市民可以到平台上自由观景;厢廊的内部空间用于停车和商业旅游服务;地面道路也扩展到10条车道,甚至还预留了建绿化带的地方。然后又在苏州河口的乍浦路尽端新建一座挡潮闸桥,桥下暗藏的闸门放下时可以挡潮,桥面上可以行驶车辆。如此既免去了苏州河两岸的改造工程,又创造了乍浦路分流外滩交通的条件。这个方案,防洪、交通、环境一石三鸟,得到倪天增副市长的高度赞赏,该方案经批准后落地,形成了一个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市政工程。
1990年上海外滩改造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