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中国民营企业建立品牌的进程被极大压缩,可能别人要做100年的事情,我们压缩到了一二十年。在这样一个浓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40年来企业建立品牌的脉络。
第一类是传统的“占领心智”,打广告我们从物质短缺的时代走过来,那个时候其实很简单,一有新的品类出来,拼命打广告,告诉市场你代表这个品类就可以了。直到今天,分众传媒的创始人江南春还在到处给大家传播这个观点,就是要占据心智。为什么江总一直在说这个观点?因为在中国建立品牌的时间周期要求极短,新的品类出来依然适用这个观点。
现在,一个二手车品牌“GZ”正是用的这种洗脑式的广告。其他几家做二手车的品牌,以及新车贷款的品牌,也是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因为在这个阶段,大家基本上都在传播“市场上有没有这个服务”的问题。
第二类是所谓的炫耀,即一定用大logo(商标)。为什么?因为我想告诉别人,我用的是这个牌子。企业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一种声音:“你用就代表你高端,跟别人不一样。”(www.xing528.com)
第三类也是正在兴起的:只为满足自己。这股风从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无印良品开始,今天中国的严选等也归入此类。品牌可以没有logo,没有标签,但可能产品就是不错,甚至非常好,所以并不以炫耀和展示给别人看为目的,只是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好用,消费起来也没有压力,性价比高。
第四类就是强调所谓的精神需求。这方面,我觉得猫王收音机是最近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例子。同样是蓝牙音箱,猫王收音机采取了跟其他品牌完全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不便宜,性价比也不是那么高,但它强调了产品的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强调了用户,实现了一种对自我的认可。“花点时间”(一个互联网鲜花订购服务)也是这样,他们倡导消费一种“无用”之美,让用户觉得生活还是不错的,是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我就是“花点时间”的用户,有个周末,我说:“今天花为什么还不到呢?”如果一直没有,其实也无所谓,但一旦开始用,一次没有就会觉得生活好像没有那么有生气,好像缺点什么,因为开始对它产生了期待和精神上的依赖。我觉得这是层次最高的一类,可能针对自我实现的产品在未来会很快普及。
遗憾的是,大多数领域都处在一个严重过剩的状态,即大多数产品都是同质的。我们随便到淘宝去搜一个商品,可能都会是长尾,数以百计的商家在同一个细分品类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有品牌?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去理解品牌,把它放在一个新的品牌时代去思考:未来的品牌朝着哪个方向去演化,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