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众
《小时代》有很多诟病,很多人说看《小时代》的“90后”不成熟。其实很多人看《小时代》是看郭敬明,《小时代》现象就充分说明粉丝经济的价值。这部电影可称为“中国第一部类型化电影”,它的主要目标群就是“90后”。他只给“90后”看,所以是微众。
(二)微个体
品牌不再活在广告牌上,而是活在粉丝中。微营销不再简单地指微信、微博、微视频,而是个体关注的回归与人性的释放。凡关注微个体、洞察微个体、满足微个体、激发微个体、绽放微个体,都属微营销的范畴。对应的是消费者通过微渠道将口碑、体验充分释放,品牌的弱化与碎片化,使粉丝经济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产品、体验式营销和口碑营销越来越重要,售后营销服务将变得跟售前及售中服务同等或者更加重要。
(三)微营销
1.智能服务平台,干掉呼叫系统
微信不是营销工具,而是服务工具。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为了真正做到智能化,引入了“小i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最大的特点是提供Siri那样的自然语音问答,还能进行自我学习。其服务项目每月更新,从最初的消费提醒到如今有基于LBS功能的网店查询、语音识别等功能。其头像设置成一个清新活泼的年轻女性形象,拉近了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据招商银行内部统计,一个比较熟悉电话银行菜单的用户,从拨通电话到查询信息需要60—80秒的时间,而微信则是3秒钟,大大提高了用户服务效率。智能服务平台的前期成本较高,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专门维护知识库的团队就有10人,另外还要有项目团队、开发团队,才能负荷每天20万次交互以及60多万次交易提醒。除了招商银行之外,目前还有南航、东航(微信查询航班号、办理网上登机牌等)、上海大众(微信可预约试驾)等等。对于被各种品牌广告资讯包围的消费者来说,“便利你生活”这样的理由的确能让他们在一个私密社交平台添加一个企业账号。但这样的服务必须真正做到足够“智能”,同时又“不打扰”,否则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删除。
2.移动电商,微信买车不是梦
微信5.0更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安全支付,用户可以在微信应用内绑定银行卡进行支付。麦当劳推出3元的微信专享版茶点卡,用户可以购买自用或者赠送给微信好友。使用微信安全支付成功后用户会收到一个二维码,在一定期限内到门店刷二维码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但AKQA执行创意总监Johan Vakidis认为支付不仅限于小额消费:“我觉得微信的未来是,你在上面可以定制一辆自己的车,分享到朋友圈,大家都留言给你建议,然后你就可以直接在微信上买下来,搜索到附近的4S店,预约好时间去提车就行了。”
3.自媒体,内容营销决胜利剑(www.xing528.com)
微信时代最稀缺的是内容,最宝贵的是粉丝的眼球与尖叫。当2013年微信公众账号功能化普及后,内容将成为决胜之利剑。自媒体,如传统媒体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用优质的内容子弹逆袭。当今的微信营销已进入内容营销、创意为王的阶段。
4.Mini站或者应用的替代方案
微信的菜单功能让企业公共账号变成一个小型官网或者应用程序。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创业公司来说尤其实用。与生硬的推送信息相比,把资讯和功能嵌入菜单里让用户自己去探索是一种更加温和有效的方式。不少品牌如今已经在底部放上了菜单功能。而且即便是订阅号,利用微信现有的API也可以发起一些简单的活动,包括发起话题讨论、在线调研、基于LBS功能的服务、在线预约等。
5.视觉营销,触发病毒营销
在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状态下的阅读内容更强调图像与视觉。谁会利用精心设计的图片提升内容的吸引力,谁能用漂亮简单明了的信息图表解释调查研究的统计信息或数据,谁就更容易抓住用户。传统的文本型内容不会完全过时,但显而易见的是,与图像结合后更有利于微信病毒式传播。
6.客户数据管理
在微信中利用双方的数据库进行企业客户管理是所有品牌都在谈论的未来努力方向,基本上都是利用微信甚至腾讯的用户数据,结合品牌本身的数据库,对用户进行分类,精准营销,并对特定用户提供特定服务。Facebook也有类似的系统。而且微信加入了支付功能之后,它们的数据也变得更有价值,不仅有线上的,还有线下的部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己搭建会员平台成本太高,可以直接用微信作为会员平台。
7.微视产生
2013年年底,腾讯悄然上线了一个产品叫作微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8秒钟短视频分享手机应用。如果说QQ主要是文字社交工具,微信主要是语音社交工具,那么微视的定位就是视频社交工具。这样看来,微视的上线意义重大。8秒短视频拍摄应用微视正在做打一场硬仗的准备。2014年微视上线后面正好有两大背景,背景之一是4G网络的推出,背景之二则是社交性手机应用激烈的产品竞争。短信是70个汉字,微博是140个汉字,微信的语音平均也不会超过60秒,而微视是8秒。不同的社交工具在内容容量上限制不同,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人脑在瞬时能够接受和处理的信息量。这样的限制能够使用户专注于核心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