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使命进入新阶段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使命进入新阶段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是“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美丽乡村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从生态、文化、制度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使命进入新阶段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学界对于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始终处于薄弱环节。贾丽等通过研究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与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2]。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笔者认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不仅包括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绿化美化,还包括农村富民产业的培育,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农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明乡风的培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绿化美化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环境基础;农村富民产业的培育、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明乡风的培育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文化基础。从环境条件、物质基础、精神文明等方面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美丽乡村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互为辅佐,其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和更高要求。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是“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美丽乡村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提供足量优质的基础设施,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新村庄。二是建设“美丽乡村”可以推进农村适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富民产业的质量决定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村庄人居环境能否持续改善,以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农村特殊的环境给予人们历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是建设特色农村的基本因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居民的道德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污染治理与环境整治,从这个层面来讲,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环境基础。其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物质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建设住宅、道路、供电、饮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居住安全、环境整洁的物质基础。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的“村容整洁”不谋而合。最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精神支柱。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民俗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使农民能够切身感到生活幸福,才会有动力从精神之美、自然之美的角度思考建设美丽乡村。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也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到,“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中国,既要做到城市美丽,又要做到农村美丽”;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农村工作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徽省小岗村考察期间讲话进一步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更加突出农村生态文明和生活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农村,更加突出乡村治理,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从生态、文化、制度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www.xing528.com)

一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把打造绿水青山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生活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产生活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彰显农村生态之美。

二是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农业现代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加快富民产业培育,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着力调整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彰显农村富足之美。

三是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群众不出村就能方便看病、方便上学、方便出行、方便联络,享受上和城里人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彰显农村生活之美。

四是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注重保留和突出传统村落原有的特色资源、地貌和自然形态,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积极创建和打造有亮点、有新意的美丽乡村特色文化,努力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培育文明乡风,建立“文明和谐,崇尚科学,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乡风民俗。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努力使农村文化生活美起来,彰显农村文化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