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感知度

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感知度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丽乡村”的建设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抓好工作、抓出成效的同时,让老百姓切切实实都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为了了解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和感受状况,课题组在调研的同时,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

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感知度

“美丽乡村”的建设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抓好工作、抓出成效的同时,让老百姓切切实实都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为了了解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和感受状况,课题组在调研的同时,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

为了客观描述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状况,本文在金川区、高台县、宁县8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以农户为基本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93.68%。其中,高台西滩村有效问卷19份,信号村20份,六三村25份,东联村24份,新华村26份,营盘村19份,古城村20份,莲花池村25份。

从性别看,男性113人,占比63.5%;女性65人,占比36.5%。从家庭人口规模上看,主要为3人、4人、5人的家庭,占比分别为31.8%、21.7%、26.4%。从年龄上看,18~30岁的人数占比25.0%,31~45岁的人数占比30.3%,46~60岁的人数占比32.9%,60岁以上的人数占比11.8%。从教育程度上看,小学文化程度43.5%;初中及以下29.6%;高中、中专和技校占比为15.5%,大专以上9.5%。从家庭收入看,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5.2%;1~2万元8.1%;2~3万元25.7%;3~5万元32.5%;5~8万元19.6%;8万元以上8.9%。从调查对象个人收入情况看,无收入占比18.8%,小于3000的占39.5%、3000~5000元的占比40.5%;大于5000的占比较小,为11.2%。

规划科学应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体现政府作为规划者的战略和发展眼光,本文主要是通过村委访谈,结合问卷中是否有违法建筑现象这一问题来体现。

图2 违建情况感知调查

在违法建筑感知度调查中,认为“没有违法行为”的占比超过一半,为53.5%;选择“极个别现象”的占27.5%;选择“比较严重”的仅占4.1%。

访谈发现,出现违建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住房结构及样式的标准化,一些居民的鸡狗等自用家庭小规模养殖无处安置及生产生活用品无处堆放,导致有自搭乱建情况的发生。

1.土地流转发展良好。在土地流转问题的调查中,有47.4%的农户家庭有土地流转现象,这一现象在金昌张掖等河西地区比较普遍。而庆阳等地受其地形地貌影响,土地流转相对多为川区河谷地带,山地流转相对较少。

表5 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2.合作经济组织参合农户超过一半。在是否加入合作组织问题的调查中,有50.6%的受访者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有49.4%选择未加入。

通过访谈发现,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依靠政府支持较多,依赖政府引进,给予惠民政策,引导农户进行种植。这些合作社拥有政府提供相关保障,给村民带来一定的收益。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大环境影响,许多农产品价格不稳定,丰产不丰收以及损农坑农现象时有发生,农户参与合作社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当前农村中从事业农业生产的人群老龄化严重,有人形象地说“黑头发在赚钱,白头发在农田”。可见,农业收益较低已经成为农民中普遍的观点,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的现象比较严重。

3.信息基础设施使用普遍,互联网体验程度不深。对农村基础信息设施的感知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如今移动电话已经超越固定电话成为农村主要的交流工具(手机人数占比为97.7%,固定电话人数占比仅为17.3%)。在信息接收上,电视仍然是农村主要基础信息设施,电脑覆盖率也取得发展,占比为35.5%。但是电脑使用仍然以年轻人或是家中孩子学习为主。固定电话覆盖率降低。

表6 基础信息设施调查

在对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回答中,63.2%的受访者表示有过网络消费或代购体验,但只有20.4%的受访者有过网络销售或代销经历。问其原因,一是由于长期在农村居住生活的多为中老年群众,受其文化程度、消费习惯等影响,电商消费意识尚未形成;二是受种养品种及结构的制约,农户可供电商销售土特产品品种少、规模小,加之因与中心镇区的距离远而导致的物流成本较高,因而电商发展仍存在一定困难。

表7 电商体验调查

1.收入来源结构有待调整,家庭消费支出特征明显。家庭经济状况是衡量农民生活是否宽裕的重要标准,从农民家庭年收入范围来看,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占8.9%;2万~8万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占77.8;2万元以下的占13.3%。

通过调查发现,农户收入来源中占比最大的为外出打工收入,所占比例为34%,其次为务农、固定工资收入、自主创业,占比依次为28.4%、19.4%、16.9%,其他占比1.3%。

图3 各收入范围农户家庭数占比

图4 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对于家庭消费支出的感知调查(表8)可以看出,衣食住行、人情往来等是家庭的主要支出,消费支出选择占比由多到少依次为:衣食住行>人情往来>教育>医疗娱乐活动。衣食住行占了生活的主要支出,成为农民最主要的负担。这可能是因为虽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由于如今很多年轻人选择在城市生活,买房的经济压力较大,加上消费理念的变化导致衣食住行支出依然很大。人情往来是农民生活中第二大支出,这源于中国长久以来的“关系”情节,尤其不同的地方风俗不一。结婚、生子、买房等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农民对此苦不堪言,但是这一风俗却又是农民所坚持的情感寄托,认为一户人家若没有“人情”在,就是没有人情。第三大消费支出是教育,体现农民希望通过子女的教育来实现家庭致富,希望下一代能够弥补父母们因为家庭贫苦而求学难的梦想。医疗消费在家中有老人的家庭居多,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中有亲人生病而花费重大支出,第二类是保健支出,即家中每年通过检查身体、购买医疗保险支出。最后一类是娱乐活动支出,这类支出在农村中仍然是少数,究其原因可能有3点:第一是由于相较于城镇和年轻人来说,对于小时候贫困的害怕而选择积累金钱而非娱乐花销;第二是由于年纪大不愿再出远门,认为旅游等活动是年轻人的活动;第三是体现普通家庭仍会因为一人生病而花掉家中全部积蓄,虽然医疗保险已经普及,但仍存在一些大病医保无法解决的困境。

表8 家庭消费支出情况调查

2.家庭自来水使用率和清洁生活能源普及率较高。从家庭使用生活来源来看,煤气(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已大大普及。使用煤气(液化气)的家庭占61.2%,太阳能的使用达到58.3%,用电家庭数占35.7%。与此同时,还有29.8%的农户表示家中主要使用柴火,43.7%的农户使用煤炭为主要生活能源。

饮用水方面,使用自来水的占比达91.5%,7%的家庭使用井水,还有部分群众以其他水作为饮用水。与此同时,通过调查饮用水水质满意度发现,有 16.9%的村民认为水质“非常好”,28.1%的村民认为水质“很好”,有44.6%的村民认为水质“一般”,仍有 6.8%的村民认为水质“不太好”,选择“很不好”和“说不清”的选择占到3.5%。

表9 饮用水和生活能源使用状况

3.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需求强烈。在对“您认为您所在村还需要新建或改善哪些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调查中,按照农户选择频率高低依次为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88.1%)、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84.2%)、卫生防疫站(82.6%)、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75.4%)、公共厕所(74.9%),入户道路硬化(69.2%)、幼儿园(40.1%)、小学(34.8%)、卫生室(29.7%)、农家书屋(20.4%)等。可以看到,群众对健身设施、污水收集处理、卫生防疫、养老等设施及服务的需求相对强烈。

乡风文明的感知情况可以反映出农民文明素质与农村文明程度。本课题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形式和频率、日常生活中所遇不文明行为的频率(包括赌博、占卜算命、不给老弱病残让座、邻里之间发生冲突、不尽赡养义务、不孝顺老人、喝酒开车等)、治安状况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1.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本课题主要调查了村民对棋牌、看电视、广场舞、宗教活动、上网等5种业余文化生活形式的感知情况。可以发现,村民主要集中在看电视和上网两种业余生活。其中,上网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人群,18至45岁上网人数占所有上网人数比重的78.75%。而看电视存在于各个年龄层次,“每天”和“每周”看电视的人数占看电视比重的88.4%,由此可以看出,电视仍然是最普遍的大众传媒手段,尤其是我们所熟知的“新闻30分”等主流节目,能够及时、快速的反映社会的发展进步、关注民生和反映群众需求。而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视不再作为“奢侈品”而是人们的“必需品”甚至演变为“闲置”品。

图5 农村业余文化调查

其他活动中,棋牌类人数占比25%,广场舞活动人数占20.4%,宗教活动人数占15.6%。棋牌类活动在农村普遍存在,年轻人工作上学,其他人的业余活动单一,只能靠打牌作为休闲,尤其在过年过节等节假日和农忙后。宗教活动仍然存在于部分农村,例如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的祭祀活动。广场舞是近几年普遍流行的活动,然而农村的普及率远不如城市,主要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广场舞需要有组织者、领导者及基本的音响设备,城市中通常有文化馆、文化站等组织,农村这样的组织较少或水平不够;其二,农村通常农活较重,尤其如今年轻人都出去上学或者工作,农田、家庭甚至是带孩子的任务落在了老年人身上,任务繁重。

2.不文明行为特征明显。按照选择占比将问卷中所涉及的不文明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总是”、“经常”、“有时”选项加总占比大于40%),这类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但又有其历史特定性。在城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被认为是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部分城市甚至施行卫生管理条例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者处以予以罚款,而在农村,这类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可能有2个,第一,卫生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形成长效卫生管理机制。虽然农村现今已设立垃圾桶,定期有人清理,但是比起城市来说并没有健全,存在垃圾桶不够、垃圾量堆放位置不当的现象;第二,没有形成环境卫生整治的氛围。由于多数人认为,农村土地多,随地吐痰和果蔬垃圾(经观察发现,大部分塑料包装等不可降解的垃圾现在都会扔进垃圾桶)并不会影响环境,果蔬垃圾等还能给土地增肥。

第二类是喝酒开车、乱闯红灯、赌博、占卜算命、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等行为(“总是”、“经常”、“有时”选项加总占比在20%~40%),这类行为可以称为“外部行为”,因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处于公共场所之中。比如农民反映部分地区还存在“算命街”、街头“半仙”的现象,电动车随意开等现象,这类行为可以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集中整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查访中,人们普遍认为占卜算命、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等主要涉及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问题,这类现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定会得到改善。

图6 日常所遇行为调查(www.xing528.com)

第三类是不尽赡养义务、不孝顺老人以及邻里之间发生冲突等行为(“总是”、“经常”、“有时”选项加总占比小于20%)。近年来,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所淡化,这需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村干部也要对发生矛盾的家庭进行沟通调解,倡导邻里友善、尊老爱幼等文明乡风。

3.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总体来看,群众对社会治安情况的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近60%的人选择“非常满意”或是“比较满意”,31%的人认为“一般”,只有7%的“不太满意”和2%的“很不满意”。

图7 治安状况满意度调查

1.化肥使用程度较高。化肥农药一直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为满足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做出很大贡献,但也带来了农副产品农药超标和环境污等问题。就农民使用化肥感知情况可以看出,农村使用化肥范围广,64%的村民表示“用过”或者“经常用”,24.3%的人表示“很少用”,只有6.6%的人“没用过”,说明农村化肥使用依然普遍。不仅如此,我国化肥使用量也值得担忧,存在使用过量、使用率低等问题。不科学不合理的使用既造成化肥资源的浪费,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农村科学施肥,防治污染亟待加强。

表10 化肥使用情况调查

2.秸秆焚烧现象较少。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单就秸秆产量来说,每年的秸秆产量可达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然而,在农村,一方面部分秸秆不适合作为生活燃料或者牲畜饲料,另一方面现在的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还满足不了秸秆处理的要求,导致大量秸秆无法处理或处理难度大,从而秸秆焚烧现象在农村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从调查情况看,56.8%的村民选择“从未看到”或者“很少看到”。但仍有29.6%的村民表示“有时”仍会看到秸秆焚烧,8.8%的人表示“经常看到”。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处理方便、农田增肥、节约成本以及没有堆放场地等造成的。

表11 秸秆焚烧情况调查

3.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较高。农民对环境的满意度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最直接的方法。调查显示,近一半村民选择“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选择“一般”的占比33.6%,有12.6%的农户表示对周围环境“不太满意”,3.5%的人选择“很不满意”,说明大部分人认为周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来源按照选择频次由多到少排序为:地膜等生产垃圾>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水质>空气。

表12 周边环境满意度及污染源调查

4.农村厕所改造还需加强。厕所改造是农村卫生改造的重要工作之一。调查显示,有46.7%的农村居民家庭使用旱厕或简易厕所,有35.2%的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其余18.1的农户选择两种都有。访谈显示,由于当前下水管网建设难以大范围覆盖,而单户居民改厕受地形等限制污水难以排出,因而造成厕所改造在实践中存在不少困难。

1.农民对村两委领导班子的满意度一般。管理民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针对“村领导满意度”这一问题,36.1%的村民选择“一般”,选择“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分别为11.1%和25.2%,16.9%的村民选择“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

表13 对村两委领导班子的评价调查

在不满意原因的感知调查中,共有五项原因可供选择,其中有26.5%的人选择了“服务态度不好”,69.5%的人选择“办事效率低”,46.8%的人选择“政务不公开”,还有19.3%的人选择“廉政建设”,另外还有人反映“办事不公平”等现象,说明能否为村民办实事是村民最关注的,也是提升村民满意度的最主要来源。其次就是政务不公开,体现了村民对于当家做主的意愿很强烈。村民对村干部评价不高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村干部没有起到带头组织作用,与村民缺少沟通。另一方面,青年人在外并未了解村里的情况,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差距,因而对村干部认同度较低。另外,乡村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民风淳朴但是流言也流通极快,只要是有一家受到的服务态度不好或者由于客观原因办事效率低,就会影响到其他人对村委印象,从而影响判断。

图8 对村两委领导班子工作不满意原因调查

2.农民参与环境监督的积极性较高。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农民选择“非常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从总体来看,村民参与环境监督的意愿较强烈。

图9 群众参与环境监督意愿调查

1.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的了解程度一般。通过调查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及内容的了解程度显示:一方面,有62.4%的农户选择所在村(镇)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有11.3%的农户认为不在进行,有26.3%的农户选择“不清楚”。另一方面,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了解程度,47.4%的人选择“比较了解”,有35%的人选择“只是听说过”,只有12.7%的人选择“非常了解”。然而,即使从结果上认为村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了解程度较深,但是访谈中发现,能说出美丽乡村的具体目标或内容的群众人数不多。

表14 对村两委领导班子的评价调查

图10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了解程度调查

村民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态度方面,有超过85%的村民选择了“非常赞成”或者“比较赞成”,仅有不到1%的村民持反对意见。

表15 对村两委领导班子的评价调查

2.群众对美丽乡村之“美”的认知。美丽乡村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调查发现,“优美的村容村貌”(75.0%)是村民对于美丽乡村最直观的了解。其次是“良好的思想观念”(48.6%)和“完善的基础设施”(43.2%),而“健康向上的民风民俗”选择占比最少。

表16 对村两委领导班子的评价调查

3.美丽乡村建设的期望与变化感知。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村得以发展离不开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肯定,虽然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还缺少一定的认知,但农民还是从一些方面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改变。由表17可以看出在生态环境、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公共设施、生活水平和就业岗位6个选项中,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选择人数占比最大,分别有65.3%和52.5%的人选择,这两项是变化最大的两项,相反就业岗位选择占比最小,仅有11%的人选择,一方面说明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就业岗位较少,另一方面农民大多认为年轻人应该在外面拼搏,而不应该留在农村。

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期望方面,群众最希望“提高日常生活水平”(54.3%),其次为“交通更加便捷”(49.1%)、“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46.9%)等,可见群众对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项目关注关心更多。

表17 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感知及期望

一是在集中居民点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前瞻性,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网建设和空间预留。同时要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做好家庭自用种养空间预留。

二是全力推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来源结构。

三是因地制宜,进一步提高文体设施在各自然村的覆盖率。

四是加快形成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引导使群众形成维护环境卫生、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