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给资源和生态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必将带来资源能源消费总量的扩张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更深层次介入,这对甘肃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相对短缺、自然生态容量相对较小的省份来说,所带来的压力将日趋加大。
传统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偏重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加之规划建设管理不够科学,城镇化发展面临一些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城镇布局和形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结构不合理、人口增长不均衡,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低效,消耗了大量耕地资源,但同时没有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问题,造成“半城镇化”、“半市民化”特征突出。重经济发展和城镇扩张、轻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绿色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潮流,也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们对城镇化过程中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问题及其与城镇发展和建设相互关系的探讨已有上百年。1898年,英国城市社会学家霍华德明确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并随后逐步开始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认可和应用。2000年,美国学者蒂姆西·比特利在总结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基础上提出“绿色城镇化”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0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旧金山举办世界环境日庆典活动,与会代表共同签署了《绿色城市宣言》,呼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减少垃圾、确保饮用水安全以及科学治理城市。在我国,绿色城镇化近几年来受到高度重视,并最终成为一项国家战略[4]。(www.xing528.com)
甘肃许多城镇过去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要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生态化,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定会对工业企业共生产生正面效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健康永续利用。绿色城镇化正是针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由区域的产业生态系统、社会人文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和耦合的框架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