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乡村必须结为夫妇,这样一个令人欣喜的结合将会萌生新的希望、焕发新的生机,孕育新的文明。”这一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想思路由英国城乡规划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最早提出并付诸实施。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世界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透彻研究全世界主要城市兴衰变迁的发展史后仍然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霍华德的平衡、协调、有机疏散、独立自主的城乡发展思想。深刻反思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和问题,也更加坚信这一思想仍然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理性选择。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新起点上,直面我们城乡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切实贯彻新时期中央政府提出的发挥好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作用的方针政策,从甘肃实际出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甘肃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甘肃还没有进入发达地区行列,“城市病”和“农村病”已经非常严重地困扰着甘肃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该创新体制机制,改变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改变单纯按行政等级分配财政收入的传统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人财物等资源在各级城镇间有机疏散新的发展方式。受地理条件限制,省会兰州的规模扩张已经到了极限,兰州进一步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城市发展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上,今后应将甘肃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放在各级中小城镇。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从根本上扭转目前政府力量、市场力量、资本力量、社会力量合流抽空农村、挤压中小城镇的掠夺式发展模式。确定各级中小城镇合理发展边界,改变目前肆意无限扩大建成区规模的单纯土地城镇化发展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财力、人力、物力有机有序逐步流向各级中小城镇,促进优化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创造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制约甘肃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是大部分中小城镇功能发育不良,城镇化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又是广大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和保障。中国已经进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的重点在于完善契合农户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成为中央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强调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体系,2015年的“一号文件”更是将“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应该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甘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还应服务于畜牧业、林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服务的环节也不仅仅是地头生产环节,更重要的要包括地头生产环节之前之后的众多环节。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仅仅是农村的事、农民的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事、一个区域的事,本应成为中小城镇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www.xing528.com)
再者,经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镇的框架已基本构建,大拆大建、狂飙式发展终将会逐渐放慢脚步,工业文明时代大规模、集中式、资源环境非友好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遭到扬弃,而提升城市内涵,改善人居环境,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发展方式将会成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社会变革的主旋律。适应互联网、物联网发展时代,符合分布式、自组织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围绕微能源、微循环、微降解、微交通、微绿地、微农场、微调控等需求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等而延伸的产业体系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上两部分产业体系的培育和构建,将为中小城镇转型和跨越发展创造众多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机会,是未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良性互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是制约甘肃发展的基本省情,同时,甘肃也不具备以大规模种植为基础的现代规模化农业发展条件,但是换一种角度和思维看问题,多样性气候地理条件、干净的水源、较少污染的土壤,却是发展精特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基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技术和服务,深入挖掘和发挥中国几千年传统生态农业优势,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的多样化、多品种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打响甘肃绿色农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品牌,探索一条甘肃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是经济转型时代甘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此,在新一轮以确权到户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选择合乎甘肃实际的土地经营模式就成为推进甘肃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适应甘肃特色多样化农业现代化模式,引导农民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自主选择土地经营模式,构建与甘肃农村自然条件与生产力水平、主体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土地制度,认真吸取改革开放前后的经验教训,防止一刀切“归大堆”或一刀切“分到户”单一型土地经营模式。大体来看,有四种基本的方式,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是在大面积耕地区域,如河西走廊、平凉庆阳地区的部分塬上,发挥现有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优势,探讨“联耕联种”等生产经营方式;二是在大部分山区保留自留地式的、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小农经营模式,继续采取“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模式,有效发挥农村地区以庭院经济为基础的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优势,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大力提倡和推广土地所有者集体向实际务农的种田能手,又具有经营能力的农村“中坚”力量直接发包土地的经营模式;四是在充分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城市资本发展以休闲体验为目的庄园化高端化农业。与此同时,创新机制,将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改善、治理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相结合,鼓励山区农民流转抛荒山坡地,植树造林,治理生态,加快改善甘肃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