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发展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统筹城市空间布局的公共政策,是协调城乡建设的综合部署。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城市高水平、大气魄的繁荣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和应急预案,将相关设施信息和应急措施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放开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

发展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的推进,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时期。

强化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统筹城市空间布局的公共政策,是协调城乡建设的综合部署。要做好城市规划修订完善工作,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总体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城市高水平、大气魄的繁荣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自然生态特点,使城市建设和城市整体风貌相匹配。要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开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市建设上,做到思维超前、留有余地、动态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区域规划调整,在工作中充分体现前瞻性和预见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遵循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律,加强编制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注重各类专项规划的相互协调和衔接。围绕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专项规划体系,深入做好交通、产业、环境等专项规划。要更加重视规划管理职责,发挥市级统筹作用,严格控制省会城市规划,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规划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村镇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应切实发挥好村镇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强化县乡干部的规划意识,尤其是强化乡村干部的规划意识,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提高乡村干部规划有法、建设依规的意识。其次,加强规划的顶层设计,高起点定位试点镇功能,重视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有机衔接,全方位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建立县、镇、村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

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是保障城镇运行安全的生命线,努力提升全省市政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安全运行水平,推动城市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1.要保障城镇公用设施运行安全。要提高全省城镇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抓好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手段,研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向地下管线、城市安全等领域拓展和延伸,促进城市安全运行。确保城市燃气运营安全。加强城镇燃气厂站、管网等设施以及燃气用户用气安全等的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对使用年限长、荷载标准低、交通流量大、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及时排查险情。

2.加强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城市供水水质直接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必须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加强对源水水质、城市供水水质和水压等相关指标的日常监督检查,从根源上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加强对供水设施运行状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快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加大对供水处理设施及老化管网的改造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饮用水卫生监测系统建设,提升城市供水管理水平。

3.完善市政公用事业运行管理制度。对城镇基础设施具体建设工程项目,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确保市政工程质量和运行安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和应急预案,将相关设施信息和应急措施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www.xing528.com)

4.推进全省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在现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水泥厂协同处理、焚烧处理等多种处理模式,到2016年年底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提高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加快餐厨、建筑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兰州市、白银市餐厨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收运体系,加快建筑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在全省城市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废品收购点,规范分类标志,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进一步放开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以《关于创新全省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放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行业领域,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积极推广PPP模式,2018年争取推出一批适宜采用PPP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地级城市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特别是县级小城镇要充分利用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扶持政策,多渠道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未来几年,要加大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污水(污泥)处理、供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河洪道治理、自然灾害防治、环卫、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有效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按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的目标要求,造就一批知识化、专业化、法制化的能够适应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管理的综合能力。坚决运用法制的手段,依法审理破坏基础设施的典型案件,公开进行曝光处理,严厉打击破坏基础设施的人和事,形成强大的法治震慑局面,为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创造良好环境。依法依规健全考核机制,对涉及民生和城镇安全的城镇管网、供水、节水、排水防涝、防洪、污水垃圾处理、消防及道路交通等重点项目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统筹协调项目建设进度,重要基础设施项目要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强化督导协调推进。提高数字化城管水平。加快数字城管推广和功能拓展,将城市供水、供热、燃气、地下管线、检查井井盖和桥梁等设施纳入监管范围,实现数字城管对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无缝监管,争取尽早实现全省各市、县数字城管全覆盖,并逐步实行省、市、县三级联网。

农村人居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切实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民居的外在风貌要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真正能够体现农村的蓬勃生机和生态田园风光。在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做到产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相融合,充分考虑广大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民居功能设计等方面,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内部功能要现代实用,有利于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此外,规划设计要尊重自然,循序渐进,不破坏自然环境、自然水系、村庄肌理、传统风貌,不搞大拆大建,要量力而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要注重功能“聚而合”,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要坚持形态“精而美”,科学制订特色小镇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强化机制“新而活”,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健全完善土地利用、投融资等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特色小镇内生发展动力。

发挥现已形成的“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陇原文化民族特色的小镇。一是特色化发展。坚持发展特色。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总量,项目引进必须符合区域产业特色要求。构建功能分布明确、梯度发展推进、开放互通融合的城乡空间体系,发挥中心城区、环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功能差异作用。二是高端化发展。集成产业高端要素,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基础,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引进高端、高质、终端产品,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引进一批高端产业骨干项目,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高端化聚集发展,形成区域资源集成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三是推进城乡高质化发展。以城乡融合共同发展的思路,坚持城乡全域统筹,将农村整体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协同谋划和总体布局城乡发展。凸显生态宜居,提升城乡品质,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实现文化、产业、旅游和社区“四位”融合发展。四是绿色化发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