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10 株银杏、6500 株核桃和板栗,150 余亩葛根、15 亩茯苓,还有黄羊、生猪、跑山鸡等个体养殖业等……”这是来自赤化镇冯家村产业发展的报告,在这个报告背后是一个关于利州区民政局定点帮扶冯家村脱贫奔康的风雨故事。
冯家村位于利州区西南边缘,东与本镇张公岭交界,南与本镇石羊村接壤,西与白朝乡鹅掌村、剑阁县下寺镇窑沟村毗邻,北与本镇雷家梁村相连。幅员1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87亩,人均耕地0.69亩,辖4 个村民小组180 户710人。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村民生存主要依赖外出务工和零星种养殖业艰难维持,是四川省定贫困村,也是赤化镇最贫困的边远山村。因喀斯特地貌覆盖全村,地表崎岖、土层薄,蓄水能力差,雨涝旱干问题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8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其中五保户4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12 户37人,生产扶持和就业帮扶一批49 户102人,异地搬迁一批10 户24人,医疗救助一批26 户47人,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冯家村充分发挥地广人稀优势,积极发展经济林木,带动贫困户栽种银杏20310株、核桃板栗6500 株;引进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及扶持贫困户发展药材葛根种植150 余亩、种植茯苓15 亩,并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黄羊、生猪、跑山鸡等个体养殖业,全村共有76 个贫困家庭个体产业经验收合格,获得了每户5000 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种植前胡30 亩,当年实现纯收入5700 元。在产业培育过程中,除了帮助贫困户购买优质苗木、联系产品销路外,还聘请技术人员“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累计开设中药材栽植、小家禽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8 场次,参与培训800 余人次,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每户有1人掌握1 项以上的致富实用技术。
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在赤化镇党委、政府和利州区民政局的倾力支持和帮扶下,冯家村新建265 m2办公楼一幢,落成80 m2文化活动室、75 m2村卫生室、600 m2村民活动中心,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设备,解决了村委会办公和村民文化活动设施不足的问题,破解了村民看病难问题,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夙愿变成现实,实现了通讯、网络的全覆盖。
民生保障落到实处。按照农村低保和脱贫标准“两线合一”低保兜底政策,全村有“两线合一”重点保障低保对象12人,每人每月领取低保金370 元;一般保障低保对象25人,每人每月领取低保金150-370 元;有五保户3人,每人每月领取生活费300-600 元;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及高中助学2人,享受助学金5000 元。村贫困人口农合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2016年全村贫困户经民政大病医疗救助8人次,累计报销医药费2.9 万元,切实减轻了贫困户经济负担,增强了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困有所助”的获得感。(www.xing528.com)
人居环境整洁有序。55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45 户贫困户各建有100-200 平方米的砖混结构住房,另10 户已通过异地搬迁项目入住新居,全部实现“住有所居”。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沼气、三格化粪池的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作得到普及;农院房前屋后栽花植树,路边柴草堆、粪堆、私搭乱建现象得以清除,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风民俗总体趋良。村级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在脱贫攻坚、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村民自治议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村支两委班子作风民主,公道正派,村务公开规范。村民爱国守法、民风淳朴,家人团结和睦,邻里互帮互助,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治安防范组织完善,防范措施落实到位,连续两年无越级上访事件,没有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村内无黑恶势力存在,无邪教活动现象。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利州区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韩雅丽在谈到冯家村今后发展蓝图时,信心十足地说道:冯家村要继续坚持以生产为基础、以农业技术为支撑,抓住合作社带动这个关键,着力发挥冯家村地理优势,扩大以中药材前胡、茯苓、葛根、白芨种植为主导的产业,优化土鸡、生猪、板栗、核桃并存的产业发展结构,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方式,重点抓好做实药材种植与产销工作,促进农户快速增收致富。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利用赤化镇生态康养项目,努力打造农村小菜园、小药园、小养殖园的微田园经济,为农户致富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