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本文分别描绘了2006年和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局域Moran’s I指数散点图,用于观察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类型。这说明中国各省(市、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

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2006年到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及统计量如表7-5所示。由表7-5可知,从2006年到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在0.1392到0.3259之间波动,Moran’s I指数都为正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中国各省(市、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非常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所选样本期内,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在整体上呈现“U”型的特征,从2006年到2011年之间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从0.308下降到0.139,从2011年的0.1392上涨到2016年的0.3035,说明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一定趋势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现象,意味着考虑空间性来分析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表7-5 2006-2016年经济增长的Moran's I指数

注:(1)***、**、*分别表示1%、5%、10%水平下是显著的。

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本文分别描绘了2006年和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局域Moran’s I指数散点图,用于观察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类型(见图7-1)。由图7-1和表7-6可知,200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集聚的“高—高”型区域主要包含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和福建等6个地区。分布位于“低—高”型的区域主要包含河北、安徽、江西、吉林、海南等5个地区。分布位于“高—低”型的区域主要包含辽宁、山东、内蒙古等3个地区。分布位于“低—低”型区域主要包含黑龙江、山西、河南、甘肃、广西、陕西、宁夏、湖南、湖北、重庆、青海、四川、云南、新疆贵州等16个地区。通过观察200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集聚类型,经济增长“高—高”型和“低—低”型呈两极分化,“高—高”型的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低”型的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集聚类型基本符合中国经济“东高西低”分布的空间格局。这说明中国各省(市、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www.xing528.com)

进一步关注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局域Moran’s I指数散点图可知,2016年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集聚类型和2006年的集聚类型基本一致,同样是“高—高”和“低—低”这两种集聚模式的两极分化,经济增长从东到西呈阶梯状分布的空间格局。

图7-1 2006年和2016年经济增长的Moran's I散点图

表7-6 中国各省(市、区)经济增长的集聚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