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转型的多维度调整与升级

产业转型的多维度调整与升级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赞等依据对美国产业转型的研究,发现产业转型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他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实质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系统。若特曼等人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社会、技术、经济和制度等相互作用,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子系统的结构变化过程。徐振斌认为,产业转型就是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一国或地区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的过程。赵儒煜认为,产业转型应包含增长动力、密集要素、环境资源三个层面的转型。

产业转型的多维度调整与升级

产业转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开始,相关研究也是从那个时期逐步发展的。早期的产业转型是以企业微观行为为基础、以产业层面的调整为主要内涵的演变过程。亚当斯(Adams,1984)认为转型是以创造出一个可回复,与先前连续的系统,该系统在思考和行为上业已彻底改变旧有的系统。埃里克森(Erickson,1996)认为,产业转型的过程是企业通过适应或突变来完成转变过程。科赞等(Kochan,etc,1998)依据对美国产业转型的研究,发现产业转型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各交易场所的战略决策者的自主性增强,产业内部交易场所趋于分散,而参与的职工、产业组织、附属的工资报酬及就业安全等不断发生改变。皮埃尔等(Piore,etc,1998)又进一步对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研究,总结出他们在产业转型中的共同特征:即产业转型发生时,产业内部出现企业聚集、劳动力流动性增强、工会成员减少以及更加重视技术发展等。

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大,关于产业转型的内涵界定逐步与产业结构、社会系统等宏观经济结合起来。诺伦(Noren,1998)围绕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等展开研究,指出产业转型是一个结构调整、机制再造、制度创新、观念转变的过程。张建平(1999)以主导产业部门的转换为特征来表示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产业转型实质是产业结构重构,是生产要素的替代及其在变化环境下的一种重新组合。威灵格等(Vellinga,etc,1999)以产业为突破口,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动态关系。他试图认识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科技和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他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实质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系统。产业转型研究的中心领域在于生产和消费系统的根本性转变的潜力和可行性等。若特曼(Rotmans,2000)等人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社会、技术、经济和制度等相互作用,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子系统的结构变化过程。相比与前面学者的研究,Rotmans对转型的界定相对更全面。国内学者较早研究产业转型与技术、附加值之间内在联系的是刘志彪教授(2000)。他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演变的趋势。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转型也被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环境资源,并对消费和生产体系进行重大改革。但对产业转型是产业结构、主导产业转移的观点仍在延续。这时,也有学者提出产业转型是一种制度安排。科勒(Kohler,2001)主要研究了当前产业体系如何向可持续产业体系转变的重要途径。他指出产业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体系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从产业转型的目的、机制和驱动力方面,提出产业转型的目的在于减少产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产业系统如何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景维民(2003)认为,转型是引入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是以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过程。徐振斌(2004)认为,产业转型就是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一国或地区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相应的产业和财政金融政策。并以中国为例,指出新的产业布局一定要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郭丕斌(2006)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他认为产业转型是基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过程转型。毛蕴诗等(2008)提出,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企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以及高技术的转变过程。赵磊(2008)、卓勇良(2010)认为产业转型是一个诸多因素变动的综合范畴。即包含产业结构、产业技术水平,也包括产业组织形态等。(www.xing528.com)

而在当前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的讨论逐步从产业结构等外在特征转向其技术进步的本质特征上来。赵儒煜(2017)认为,产业转型应包含增长动力、密集要素、环境资源三个层面的转型。

综上所述,关于产业转型概念的理论探讨,在研究视角和核心要素及本质特征的把握上,经历了从最初以企业为考察对象的微观判断到以产业、国民经济为视角的宏观判断,从企业效率提升到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制度安排乃至技术创新等的演变。目前,较为广泛的观点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换、技术创新等纳入了产业转型的内涵之中。但是,这些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矛盾:一是可持续发展是产业转型的方向之一,不是全部。来自微观企业的追求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思路也不容忽视。其次,产业结构转换应是产业转型的结果,而非其决定性要素,也非其本质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