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后日本的中低速经济增长:第二次新常态及应对策略

战后日本的中低速经济增长:第二次新常态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在1974年度出现了战后首次的负增长,并出现了奔腾式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赤字的“三重困境”。日本经济出现的常态化的转型,也是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变化趋势的。显然,以“列岛改造计划”为代表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乐观估计,导致了错误的经济政策。

战后日本的中低速经济增长:第二次新常态及应对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一次为转折点日本经济结束了持续近20年的高速增长,转入中低速增长阶段。此后,日本经济再没有出现以前的高增长率,相反中速增长持续到90年代初期后,转入了长期的超低增长阶段。因此,70年代中期可以看作是战后日本经济出现的第二次新常态转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经济转型期间,虽然表面上日本较好地应对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取得了相对好的经济绩效,但是实际上日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经济变化的本质,应对石油危机等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的结构调整政策,尽管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在其他方面却犯下了很多错误,以致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泡沫,泡沫破灭后经济一蹶不振,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状态。

1.对未来增长潜力的误判与“石油危机”冲击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尽管日本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国际经济环境和日本经济自身已经出现重大转变的迹象。在国际上,1971年8月15日,美国尼克松总统公布了以保卫美元、促进就业、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其中保卫美元政策的具体措施就是停止美元与黄金交换,从此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基,这一事件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汇率体系随后也从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根据后来达成的“史密斯协定”,日元美元汇率从战后长期持续的1美元兑360日元变为1美元兑308日元,升值16.88%。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自身也出现了投资和消费饱和的局面甚至出现结构性需求不足现象,这一情况不是短期周期性变化造成的,而是长期结构变化的征兆。

可以说当时的日本没有敏锐地认识到国内外经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而依然沉浸在高增长带来的经济成果的欣喜之中,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和增长的展望,都是以高速增长的长期持续为前提的。当时日本政府提出的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就集中地反映了上述问题。

日本著名政治家田中角荣在1972年初的大选中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构想”的竞选纲领,同年7月田中内阁成立,以此构想为基础,制定了日本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亦称“列岛改造计划”,主要目标是到计划末期的198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10%以上,GNP和工业生产总值比1970年度增长3倍,粗钢产量、工业用水和工业用地提高1倍。“列岛改造计划”是以日本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为前提制定的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以结构性的扩张政策作为主要的支持手段。但是,接下来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进而给这一计划画上了休止符。[4]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对严重依赖国外资源、能源的日本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在1974年度出现了战后首次的负增长,并出现了奔腾式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国际收支赤字的“三重困境”。尽管其后日本采取了较为有效的经济对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并很快地克服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但是再没有重现高速增长,自此日本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阶段”。正如日本经济企划厅发布的1979年度经济白皮书指出的那样: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持续努力适应充满苦难的新环境。(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发生诸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等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确实作为外生因素对日本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并非完全是由这些外部因素决定的,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更主要的是日本经济自身决定的,是有其必然性的。70年代西方国家都结束了战后的黄金增长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零增长”。日本经济出现的常态化的转型,也是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变化趋势的。显然,以“列岛改造计划”为代表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乐观估计,导致了错误的经济政策。

2.科技立国战略的实施与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界逐渐认识到了经济发生的常态性变化,在采取各种措施克服重重经济困难的同时,开始考虑在这种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课题。80年代初,日本各界经过广泛的讨论,逐渐形成了“科学技术立国”这一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思想是: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80年代是日本选择今后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今后要从以往的“模仿和追随的文明开化时代”迈向“首创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逐步向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立国战略过渡。为有效推进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力图在国家的推动下形成官民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

在大力推进面向未来的创新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前所述,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重工业化学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70年代中期以前的日本重工业中,材料产业占有很高的比例且呈现持续的增长趋势,但是却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日本的能源、资源大都依靠进口,在世界能源价格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其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从而减弱了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一方面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利用世界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大力推进以微电子为中心的尖端技术创新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微电子等尖端技术不仅应用于资本实力强大的大企业,而且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小企业,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产业的发展基础。在上述努力下,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是以钢铁、石化为代表的材料产业由原来的增长趋势变为减少,而加工产品部门持续增长,特别是汽车、VTR、半导体、办公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迅速。日本产业结构的上述变化恰好与需求增长相耦合,在石油危机背景下实施的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