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经验的深刻昭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30多来我们走过的开放历程,反思170多年来的历史教训,参照当今世界强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对外开放必将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始终,民族复兴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中国梦实现之路必然是开放之路。
我国历史深刻昭示:开放出盛世,封闭致衰落。历史盛世都是开放高地。汉朝以“丝绸之路”名扬天下,“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唐朝向广州派市舶使专管贸易,允许大量“蕃商”在华贸易定居。宋朝达到封建时代经济、科技的顶峰,通商贸易伙伴达50多个,专设市舶司“来远人、通远物”。反观明、清两朝,多次闭关锁国,以至于鸦片战争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世界历史反复表明:发达国家都是开放国家,强国盛世必走开放之路。古罗马商队远涉欧、亚、非大陆,出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景象;阿拉伯帝国首都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城市”,其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国船只。地理大发现后,崛起的大国都有开放的历史。比如,荷兰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国际运输商船有1800艘;俄罗斯通过彼得大帝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师法西方并扩大开放,都走向了强盛之途。经济全球化是开放的更高层次,意味着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国流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顺之开放则可能发达,逆之封闭则会被边缘化。
2.改革开放的雄辩证明
改革开放历程雄辩地证明,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是我们的宝贵经验。我国对外开放历程走过了1978—1991年以试点为特征的探索期、1992—2000年以政策引导为特征的扩大期、2001年至今以体制性开放为特征的深化期。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外贸出口、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双向投资居世界前列。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对外开放政策居功至伟。(www.xing528.com)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开放式发展之路。我国的发展成就巨大,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居世界第90位左右,只有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左右;国际分工地位不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小,文化软实力不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艰巨的任务还在前面。只有通过进一步开放,才能加快改革和发展,走开放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不是开放的终点,而是提高开放水平的新起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与对外开放环境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研究。学者多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对策建议,如闫联飞(2013)以重庆为例,诠释内陆开放高地的内涵,分析重庆存在的约束和差距,提出若干原则与对策;梁丹(2011)、杨伯坚(2012)、鲁旭(2013)、何芹(2013)等人结合河南实际,分析河南的比较优势,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高地、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形成开放制度创新高地等措施。这些研究成果对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二是关于对外开放环境概念的研究。温军超(2014)认为,对外开放环境是一个多元概念,它既包括让外商“进入”的舒心环境,又包括让内商“走出”的顺心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对外开放环境、中观对外开放环境和微观对外开放环境。三是关于对外开放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之具体思路和措施的研究。温军超(2014)通过研究公共外交视域下河南对外开放软环境的建设情况,指出传统外交模式下河南对外开放软环境现状存在明显不足,而开展公共外交,塑造河南对外开放软环境需要政府、社会、媒体、公众各方的共同努力。程春生(2014)分析福建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和新路径,认为对外开放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高芙蓉(2015)论述了内陆开放高地道德环境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内陆开放高地与道德环境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指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中道德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道德环境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应注意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西方先进道德建设经验,在实践中创新道德理论、探索建设路径。
以上研究为城市建设对外开放环境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借鉴,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和空白。首先,分析的层次有待拓宽。关于对外开放环境构建缺乏总体、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其次,分析的层次有待深入。关于对外开放软硬环境构建路径分析缺乏多层次多维度探究。再次,关于地方城市对外开放环境之软硬环境缺乏实证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