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国际化评价标准探讨

城市国际化评价标准探讨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关于城市国际化评价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国内学者对城市国际化评价标准的界定日趋完善,评价指标的选取日趋合理。开放、创新、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保证。城市中央商务区功能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能够承担国际商贸、金融、会展、旅游等交流活动。城市通信设施先进,能为全球化信息传递提供良好服务,跻身国际信息枢纽城市。

城市国际化评价标准探讨

我国关于城市国际化评价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国内学者对城市国际化评价标准的界定日趋完善,评价指标的选取日趋合理。概言之,城市国际化主要标准有:

第一,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国际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节点。从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分析,城市国际化进程一般都伴随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具体而言,城市主导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城市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城市中聚集了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城市功能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城市正在加速成为区域乃至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综合性服务中心,或者贸易、金融、旅游等专业化服务中心。

第二,拥有特大城市规模,城市发展进入多中心分散化阶段。从城市规模及其发展阶段分析,城市国际化必然伴随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外籍人口比重上升,以及城市空间外延拓展。首先,城市国际化会对外来人口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城市人口达到特大或超大城市规模。其次,城市国际化会对外籍人员形成较强的亲和力,成为海内外人士共同生活的宜居城市。国际化城市一般要求外籍人口达到城市常住人口的5%及以上。再次,城市国际化会促进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促使城市加快进入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阶段。中心城市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变,城市化呈现区域城市化、泛城市化、农村城镇化等特点,城市及其周边腹地一体化程度提高,出现城市连绵区。

第三,拥有多样化和包容性文化,逐步在市民中确立开放的国际观念。开放、创新、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保证。一是城市文化开放多元、和谐共存,各种文化既谋求共同发展,又容纳彼此间存在的差异。二是广大市民在认同本地文化的基础上,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包容、接纳外来文化。三是城市崇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更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软硬件环境,培育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社会人文环境

第四,拥有现代化城市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城市国际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城市综合功能的不断完善,即城市硬件设施符合现代化要求,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具体标准有:(www.xing528.com)

其一,城市人居环境条件优越。城市生活环境舒适、就业创业环境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城市中央商务区功能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能够承担国际商贸、金融、会展、旅游等交流活动。城市基础设施与市政设施完善。城市具有个性化特色,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成为世界各国人员频繁往来,开展政治访问、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其二,科教文卫事业发育成熟。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开放发展,科教文卫等领域对外合作不断扩大。拥有若干所国际知名高等院校和较多国际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丰富,信息反馈灵敏。科研和生产紧密衔接、互相促进,科研成果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和谐共存,外籍人员和国民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政策。

其三,对外交通通信方便快捷。城市位于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必经之地,拥有高效能、网络化的对外交通通信系统,与世界其他重要地区联系方便。城市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衔接情况良好,高速公路、世界级港口和国际航空运送能力强大,是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城市通信设施先进,能为全球化信息传递提供良好服务,跻身国际信息枢纽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