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宜居度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撰写的《理想国》描述了一个理想城市的状态,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是西方文明中对环境宜居最早的探索。从此,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们开始了对环境宜居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环境宜居是人类的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提升环境宜居度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要拥有一个完备的社会环境。首先要有面向投资者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枢纽和产业园区等;面向居民的生活性基础设施,包括公园、剧院、书店、体育场馆、音乐厅等;面向旅游者的观光性基础设施,包括各类旅游景点设施。其次要有良好的社会治理。第二,还应创造一个生态循环经济环境,以持续增加社会的活力。第三,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安全的步行空间、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是必不可少的。最终,不仅要在社会中营造创富、创新、创意、创造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要拉动创业的风潮,构建良性发展的宜居环境。
(一) 把握社会环境内涵,稳定社会发展根基
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社会善治的程度。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型过程中,同时面临着社会的多元复合转型,需要重构现代社会秩序,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良性互动。城市发展推动形成新型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发展根基,加快社会成熟。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制度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发展势态。
(二)理解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循环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模式: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和人的大环境下,将以往的以消耗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化成循环发展生态型资源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将废弃物利用和清洁生产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说,它属于生态经济,往往会利用生态学知识指引经济发展。而与循环经济相对应的就是线性经济。典型的线性经济是传统工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是一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点的开放式线性经济,由“资源投入—产品生产—废物排放”的工业流程构成。能源和物质大量被人们提取出来用以生产和消费,废弃物及污染又大量地被排弃到环境之中,过度透支生态系统的承受底限来发展社会经济是线性经济的模式的特征。但是随着线性经济模式不利效益的逐渐累积,一些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也正逐步显现出来,如温室效应、环境退化、人口膨胀等。(www.xing528.com)
持续繁荣的经济环境来自于绿色循环经济的大力推广。要不使地球因为资源枯竭而灭亡,就必须放弃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逐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三)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活空间
20世纪以来,由于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社会创造和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然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文明以惊人的速度积累的同时,自然环境也在发生剧烈变化:一方面,一些自然环境出现持续恶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难以继续支持人类所期望的高速经济增长,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世界上众多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了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对满意的环境宜居度。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国家,正处于环境恶化的阶段,如何在确保相对满意的环境宜居水平的前提下,能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稳健、高效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