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区域竞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提升区域竞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结构竞争力虽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早已存在的事实,它源于区域间各自利益目标的冲突。海洋是提升区域结构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是,中国服务业本身的竞争力落后于发达国家,其集聚程度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可规范地域空间内发展的有效性,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来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使区域可持续发展。

提升区域竞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区域结构竞争力虽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早已存在的事实,它源于区域间各自利益目标的冲突。区位不同,功能不同,布局不同,体制不同,体制机制不同,区域间的竞争的形式、方式和能力也就大不相同。通过有意识梳理区域发展脉络,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构建新型城镇化,完善社会普通服务制度建设,将大大增强区域集聚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以及促进区域发展方面的能力,进而决定一个区域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地位和竞争水平。

(一)把握区域发展脉络

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规模经济、城市建设,这是提升区域结构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海洋是提升区域结构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近代和现代大工业时期,使得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为了大机器生产。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海外贸易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海洋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当前,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沿海地区。在中国,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以43.71%的国土面积养育了94.39%的人口;以西地区占国土面积56.29%,而人口仅占5.61%,这些人口主要生活在适宜和基本适宜地区。大范围跨国贸易的出现使滨海城市比内陆城市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着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不仅体现在制造业,在农业和服务业中规模经济的作用也愈加明显。

1.规模化经营创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国际经验证明,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正在于通过变革现有的规模小、封闭运作且马赛克化的土地经营制度,继而推进农业的技术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启了美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在当时,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包括电气化、机械化、农业科技、农业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改革过程中,美国的农场数目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英国则通过“圈地运动”,把耕地变成农场,采用机器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节约劳动的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经营。 二战后,日本也迅速布局农业现代化,通过化学化优化土壤环境,接之以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率。农户总数量不断减少,农户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户均耕地面积达到2.92公顷。

顺应全球农业发展规律,技术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是中国建立强国农业的战略选择。

2.空间集中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制造业的空间集中是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一个缩影。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加强,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增大,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更为明确。劳动密集度很高的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中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

3.服务业的集聚正成为新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均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服务业由分散型向集聚型过渡,并逐渐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起源,逐步形成了虹桥商务集聚区,这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现。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都呈现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但是,中国服务业本身的竞争力落后于发达国家,其集聚程度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尽管如此,服务业集聚趋势已出现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显示着其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4.城市是提升区域结构竞争力的载体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演化中,曾长期在“黑暗”中摸索,长期在没有文字、没有城市的荒野中生活。城市的产生,使人类逐渐克服动物的本能,并构建起“社会群体”意义上的理性生活。城市也因此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创造行为和创造方式,这一方式在进入国家形态后,又表现出一种区域性的地缘政治、地域文化,并创造和演绎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社会属性。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

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城市群代表了更先进生产力。从全球来分析,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关西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德国中部城市群等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群形成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城市群形成也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区域。

区域结构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城市的组合。研究显示,不同形式的人类集聚区促进不同生产方式的集聚经济:市镇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分配的规模经济,中等城市提供制造业和分配的规模经济,而特大城市提供多种设施,促进企业、政府和教育服务领域的创新。重视城市的作用,协助城市更好的运作,实现集聚经济的最大效益,区域结构竞争力的强大也就随之而来。

(三)建立主体功能区(www.xing528.com)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产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加快转变国土空间开发方式、创新国土空间保护模式、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的需求更加迫切。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空间均衡发展,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构建区域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划分可规范地域空间内发展的有效性,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来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使区域可持续发展

2.打造城市化战略格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港口是一国与国际连接通道的重要节点,是区域加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基础。全球十大最繁忙港口中国占七个,分别是上海、深圳香港宁波-舟山港、青岛、广州和天津。港口内联腹地外联其他港口和市场,作为区域的窗口和门户,港口是生产要素最大的结合点,是聚集国内外资本、设备、技术等的重要渠道。围绕港口的聚集效应,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形成综合性、多行业的港口产业布局。港口城市的发展与中国优先开发区的发展正在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成为城市最为开放和创新功能最强的元素,而且成为优先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的核心动力。

3.以创新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开发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生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核心是建立在社会化(外部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

(四)培育云城市群

只有认识、尊重、顺应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从粗放、摊大饼向节约紧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通过楼宇经济、交通引领、城市联动,合力推动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培育云城市群,结合“一带一路”,城市才能在区域结构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楼宇经济是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自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城市区域空间。楼宇经济逐渐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升级转型的新引擎。从发展模式来看,楼宇经济也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模式,具有节约空间、高效益值、福射力强、潜力巨大等特点。

城市发展要素不断集聚,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加自由的相互投资和产业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增强云城市群竞争力。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吸纳和集聚了全球资本、技术等重要的要素资源,并迅速形成了生产规模,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提升。

(五)构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土地、产业与人口的互动为表现形式,以安居园、创业园、培训园的互动为依托形态,以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优化升级,以社会、产业、政府互动为本质内涵。新型城镇化要实现的目的就是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使用、人口集中创业。实施创业园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

实施安居园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安居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生活就更有奔头,创业就业也就更有信心。

(六)推动区域包容性发展

在中国正面临即将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增长将更加需要依靠内需拉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的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区域问题要以实现包容性发展为着力点。只有完善人员流动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制度等,实现区域包容性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才能实现各地区人们社会福利的普遍增长,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主要举措:一是剥离身份限制,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二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土地市场畅通。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建设,构建区域无差别政策。从工农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中国城乡差距悬殊。当然,构建区域无差别政策并不是要搞完全均等化,而是必须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有重点、分步骤地提供社会普遍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