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美国经验,窥见发展新视界

探析美国经验,窥见发展新视界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成为征收国际铸币税最多的国家。(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运行机制与攫利手段按照分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三大最有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分别负责全球的发展政策、金融和贸易,为世界贸易和全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除了美国通过制度设计拥有一票否决权之外,美国也间接拥有对行长的任命权。

探析美国经验,窥见发展新视界

(一)美元铸币税的形成过程、运行机制与攫利手段

“铸币税”起始于金属铸币时代,指的是货币面额同发行成本的差额,这种差额在纸币时代要远大于金属货币时代。现代银行体系建立以来,尤其是虚拟货币进入货币交易市场之后,“铸币税”几乎等于货币的面值。铸币税的形成高度依赖国家垄断的货币发行权,且由全体人民承担,属于国家的一种特权税。

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之间的交流受限于交通工具的落后,贸易往来相对较少,交易更多是以物易物或者是以黄金、白银的形式进行,此时的铸币税征收对象主要是本国公民。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间的贸易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频繁,此时黄金、白银已经难以支撑贸易的发展,因而各国之间货币的流通成为必然的趋势。而当货币在国外流通时,铸币税的征收范围就扩大到本国之外,从而衍生出国际铸币税的概念,即货币发行国在发行国领土之外所获得的铸币税。一般而言,一国在国际上流通的货币规模越大,其征收的国际铸币税也就越多,可以说国际铸币税正是国家竞争力的实际收益的体现。

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成为征收国际铸币税最多的国家。按照相关统计计算,以2019年美国雕版印刷局公布的印刷成本来计算,截止2018年年底,市场上流通中的美元给美国政府带来的铸币税收益就达到1.6万亿美元,其中大约2/3是由境外流通的美元所带来。并且这种估算还是相对保守的,因为早期的印刷费用相对低廉,因而实际征收的税额应该更多。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形成在于美国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制度体系,通过这些有利于美国的制度体系,美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收益最高的制度产业。美元霸权形成肇始于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即1944年7月召开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通过了各项关于国际金融的各项协定,被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确立了几大重要原则,即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基本结构。同时,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也成为了资本主义集团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正是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借助国际贸易中的美元流通获得收益,通过印刷货币,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借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向全世界输出其国内的通货膨胀,让全世界替其消化过多的货币。因此,美国人通过印钞机可以用美元从全世界购买大量货真价实的商品和资产,从全世界攫取利益,又让全世界为其贪婪买单。美元本位制不仅为美国攫取了超额的经济利益,借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政治势力也不断扩张,在全世界提升其政治影响力。美元获得的制度性收益的方式具体有三种:一是通过全球生产网络的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美元币缘圈”。主要通过制度设计,使跨国公司将产业链高端部分留在本国,而将产业链的低端进行转移,从而形成一个垂直分工体系,并通过美元作为国际交易货币,同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形成“美元币缘圈”,获得高额且长久的利益回报。二是基于石油军事和金融衍生工具“三位一体”的信用操控机制。美元除了流通货币之外,更体现出了信用货币的价值,其基础是由美国的综合国力支撑,主要反映在财政状况上。一般而言,财政状况恶化,会传递出政府危机的信号,从而影响货币的信用。针对于此,美国通过金融操作及对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控制等方式,强行输出由于巨额赤字形成的潜在通货膨胀,将风险向世界转嫁,从而维系其信用货币的地位。三是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特征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美国的经济学思想输出,特别是自由市场理论,成为了推行美元霸权的理论工具,正是这一套经济学思想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为美国的金融投机提供了理由,并使收益私有化,投机风险全球化。

(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运行机制与攫利手段

按照分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三大最有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分别负责全球的发展政策、金融和贸易,为世界贸易和全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为美国主导规划战后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重大组成部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直牢牢控制着这些组织的运作,决定着利益分配主要向他们自己倾斜的大方向不动摇。它们是美国制度设计的产物,是美国独占世界金融规则决定权、实现全球攫利的工具。

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带有浓重的制度设计痕迹

1944年5月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夜,美国联合43个国家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其中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和职责是向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金融和技术支持,并通过资源贡献以及公私合作来实现最终的全球互助。其宗旨就是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公共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最终实现全球互助。(www.xing528.com)

世界银行的章程中规定的100亿美元的额定股本,均分为10万股,每股10万美元。成为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一般来说,成员国认缴的股本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是相同的。在世界银行中,成员国认缴的股本需按照三部分执行:黄金和美元的支付占认缴金额的2%,这部分归属世界银行自由支配,成员国可以用本国货币支付的部分占比为18%,但其用处需该成员国同意方可执行;剩余80%部分,则具备担保基金的性质。

成员国的投票权与其认缴的股本高度关联。基于投票权,美国主导了修改世界银行章程的规定,即必须要有超过65%的赞成票,而美国在1946年的投票权为36%,即其他所有成员国的投票权加起来只有64%,因而美国就可以获得一票否决权,从而实现“银行是世界的,控制权是美国的”。

即便如此,美国并不愿意缴纳如此高的股本,因而又想方设法实现以最少的缴纳比例来实现对世界银行的控制。最终美国又通过修改章程实现了这一目标,现行的规定是如要修改章程,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获得3/5的成员国的一致同意,二是必须获得执董会85%的赞成票。经过这样一改,美国只需掌握15%的关键票,就可以控制世界银行。因此,在2010年的改革之后,美国将自己在世界银行的股份降到了只有15.85%。

除了美国通过制度设计拥有一票否决权之外,美国也间接拥有对行长的任命权。由于行长兼任执董会主席,拥有很大的权力,因而尽管规则上行长是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历任行长都是由美国政府任命,也长期由美国人担任。并且世界银行的总部从一开始就设立在美国。这使得美国在获取世界经济情况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美国制度产业的运行机制

起初,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是以战后重建为己任。但实践中发现难度巨大,因而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世界银行推行重点扶持基础设施的贷款政策,通过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为私人部门和外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所以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看似低利率的资金援助,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援助可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带来巨大潜在回报。具体运作机制是,其凭借关键的一票否决权及通过这两个世界性的金融机构实现“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制度设计来获得巨大收益。如要求债务国进行制度改革走自由化、私有化的道路,即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美国制度产业形成具有几个典型特征和条件。其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重要支撑。综合国力包括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包括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输出资本,军事实力为美国资本收益保驾护航。其二要有超凡的制度设计能力。制度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有远见卓识,高度依赖于政府能力。其三,要有好的时机。美国之所以能通过制度设计形成有益于自身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正是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变局。这三个因素是形成制度产业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高度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参与国际治理,制度设计和制定能力显著提高,国家层面的制度产业形成条件已初步具备,“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部署正是体现了我国布局制度产业的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