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说法来源于“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如此看来,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根据这一结论,“木桶原理”还有三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如果这个木桶里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其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部分越多,浪费越大。
其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或许会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表示理解和赞同。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麻绳细处”就相当于“木桶短板”,作为受力均匀的麻绳各部分,麻绳并不取决于麻绳的粗处有多粗,而是取决于麻绳的细处有多细。一个聪明人应该把“麻绳最细处”迅速找出来,并抓紧做长补齐,否则它带给你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因为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毁了所有的努力。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最细处”,它有可能是某个人或是某件事情。这个道理充分说明,团队的成长局限于“最细处”的成员,他会使整个团队的发展受到限制甚至是阻碍;个人的成长同样局限于个人“最细”的部分,它会使个人的整体能力受到制约甚至是延滞。
一个人要不想成为“麻绳最细处”,就应该不断提高能力素质,不断超越,不断进步,让自己由团队“短板”变为“长板”。孔祥瑞从普通工人成长为“蓝领专家”,正是他不断学习进步、不断突破自己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孔祥瑞到天津港当码头工人。当时作业条件艰苦,加上天津港离市区远,一开始孔祥瑞并不太安心工作。当时孔祥瑞学的是门机操作,门机当时是港口用来吊装货物的先进设备,他的师傅老金说:“这是港里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岗位,你干好了,别人说你行,你干不好,别人说你是笨蛋。”师傅的一句激励使孔祥瑞对自己和自己所干的工作有了重新的评价,他决心做一个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技术能手,不给团队拉后腿。
“没有学历行,没有知识不行”,看到师傅因为技术好特别受同事的敬佩,孔祥瑞决定“干就干出个样来”!他开始主动研究技术,平时一有空闲,就把一些坏了的机械部件拆开,弄懂里面的结构。(www.xing528.com)
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找来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找资料,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
孔祥瑞的家住在天津市区,到港口有50多公里的路程。那些年,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坐汽车、倒火车、再换汽车,来回要走5个多小时。孔祥瑞总是带着书,如饥似渴地学习。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
孔祥瑞对所在岗位的各项设备了如指掌,对操作技术参数烂熟于心,他不仅克服了自身的“知识屏障”,而且练就了“听音断病”的一手绝活,成为“门机大王”和“排障能手”。
不言而喻,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弱点和短处。对于某些人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另一些人可能比登天还难。如果这些弱点和短处干扰了优势的发挥,就需要想出一些策略来找到它们,并控制它们。
1.了解自己的短处
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不做团队的短板员工,要从了解自己的短处开始。我们可以按照了解自己长处的方法,通过自省、对比和评价来了解自己的短处。对于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了解自己的短处比了解自己的长处要容易得多,很多人对自己的缺点要比自己的优点敏感得多。人们更容易想起你的坏处,而通常会忘记你的好处。
2.补齐自己的短板
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致力于将自己的“短板”变长。这就要靠不断学习了,通过学习,提高我们的劣势。
3.扩大自己的优势
要让自己的“长板”更长,对自己的一技之长保持兴趣相当重要,它可能是你改变命运的一大财富。这些业务上的优势或技能方面的长处往往是我们在永恒的生存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