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964年,奈达在其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形式对等是指目的语中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保持一致;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目的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就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而言,奈达更加强调后者。后来,他将其观点综合起来,提出了“功能对等”这一概念。根据功能对等具有不同的适合程度,奈达提出了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和最高层次的功能对等。最低层次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能够想象原文读者是怎样欣赏和理解原文的,这种对等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最高层次的功能对等则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基本是一致的,这是翻译的理想境界。“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翻译界长期存在“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之争,争辩的内容主要在原语和译语的关系上。“直译”和“异化”强调以原语为中心,追求“信”,力求译文准确。“意译”和“归化”则强调译文的通顺,追求“达”,力求译文通顺。奈达将“读者反应论”引入到了译文的评价标准中,突破了原语与译语的两点论关系。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为了传递等量信息,有时需要改变原文形式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从而实现功能对等。一般说来,翻译是不能完全对等的,功能对等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对等。因此,译者应该根据两种语言的差异来灵活处理。功能对等重视文本信息的传递,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对等。因此,译者能更为灵活地处理原文,将原文信息准确传递给译文读者,从而克服以原文形式为关注点,追求形式对等,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的毛病。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翻译理论,它追求译文效果,将译文读者的反应是否与原文读者的反应一致作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反应。(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