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师与研究生之关系“异化”
导师与研究生之关系“异化”的主要表现是: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抑或是“师徒关系”,抑或“老板”与“打工”、雇佣关系或劳动关系。
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高校中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工科院校或工科学科的研究生,对此话题更是敏感。按照一般的师生关系来讲,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一般关系,与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几乎是扯不上边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不仅仅是以教学为主要目的,而科研的任务已经成为高校之间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校要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必须在科研上下工夫,在此背景下,高校的繁重的科研任务已经不可能仅仅是教师的事了,研究生特别是工科的研究生就成为科研的重要力量,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已经成为研究生不能选择的刚性要求,甚至很多的课题往往是导师负责接回课题,而研究工作完全是有研究生来完成,实验室成为了工科研究生的主阵地,工科研究生的培养逐渐脱离了教室。如果研究生没有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开题、毕业等都成为问题。如不时可以听到有的博士研究生因此问题而与导师发生矛盾,甚至,酿成博士研究生自杀的悲剧,影响了高校的和谐。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一个小的问题,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不再仅仅是“点”的问题,而是成为“面”的问题。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关系的“异化”,使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异化成为“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因此,厘清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对解决高校所面临的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生的观点和权威调查
我国高校研究生普遍把导师叫做“老板”,是大学生赶时髦,还是揭示了师生间的实质关系?
研究生们比较认同他们与导师的关系就是“老板”与‘打工’的关系。
“你们为什么把导师叫做‘老板’?”记者问。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王卓听后哈哈大笑,“这是个问题吗? 导师本来就是老板嘛,你给他干活儿,他给你工资。”
北京某理工科名校的二年级研究生徐康(化名)解释说: “我们理工科研究生和你们文科生不一样,读研以后一般都会跟导师做课题,就是说,导师申请来一个大的项目,然后分解成一些小的课题给我们研究生来做。”“可是做课题为什么要叫‘打工’?”徐康也笑了: “我们跟真正的‘上班族’没什么两样,每天要打卡记考勤,迟到早退要扣工资。”不过对于小徐,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因为晚上、双休日加班是他的家常便饭。他说: “每个活儿‘老板’都会规定完成时间啊,快到期时他会问进度,要是没完成,‘老板’的脸色就不好看了。”[7]
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就读环境专业的博士生王音说,目前急功近利的学术体系催生了“项目型”导师和“项目型”博士群体的壮大。尽管在重点大学,对导师和研究生从事商业项目的管理比一般院校严格得多,然而单是国家项目的压力就足以将博士生的研究冲动抹杀。处在生态链最底层的博士研究生其实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坐等学术环境的改善。王音告诉记者,国家的重大项目多到这所大学的导师都应付不来,他们没时间也没精力在外面兼职做项目。导师拿到的项目都上报学院,之后学院从项目中提成8%,而项目组所用学校的资源和学生都全部免费,并且还给项目组成员发工资。[8]
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生吴拥华说: “我们就是‘老板’的学徒! 我们每个月只有几百元工资。而且‘老板’给钱你就应该感激涕零了,他也完全可以不给。”确实很多研究生“干也白干”,武汉某部属高校研究生杨凌(化名)告诉记者: “我们文科课题经费更少,我给导师干活从没拿过一分钱,有个同学给导师翻译了7万字的日语文献,别说报酬了,连顿饭都没请她吃。”[9]一些研究生认为,他们就是导师“老板”的学徒。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任陈洪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三年前开始,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就着手进行全国博士生的调查,调查结果将集结成书,于2010年9月底出版。周光礼的调查选样千人,集中于两所学校。而陈洪捷领衔的调查,则是一个全样本的调查,“所有培养博士的单位全都包括进去了,问卷发了3万多份。”而在博士生那里,博导则成了“老板”。周光礼的调查报告称,有的导师把博士生当做廉价的高级劳动力。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100%的横向课题由学生完成。坊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 “‘老板’带的学生越多,收益就越高,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变成雇佣关系、劳资关系,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不过,‘劳资’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契约,‘劳’方只有劳动的义务,却没有索要报酬的权利。”[10]
(三)专家意见
“老板”究竟是不是“戏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文安忧虑地说: “目前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某种雇佣关系、利益关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李政辉说: “从法律上说,导师和研究生因项目研究而形成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雇佣合同’关系。但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并没有对‘雇佣合同’作出专门规定,我们可以把它归入广义的‘承揽合同’。虽然他们一般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但已经形成事实的合同关系。不过在我们看重‘人情’的国情下,二者的关系是‘法律无法承受之重’,也就是说,法律在处理这种合同关系中很难实际发挥作用。”
李政辉博士则分析说: “在工资争议上,不可能诉诸法律,因为不可能有学生因为帮导师干活没拿到工资而站出来起诉导师,我们只能从有关制度上对此作一定矫正。因为现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没有涉及研究生的条款,很多导师也不是不愿付酬,而是不清楚应该给学生多少。如果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设立一些示范性的条款,倡导在科研经费中规定一定的比例,用于支付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的劳动报酬,也许能改变目前仅凭导师‘良心’给研究生付酬的状况。而且有了这样的规定,导师再让研究生做简单劳动时就要考虑成本效能问题了。”
华中师范大学郭文安教授仍一针见血地指出: “很多导师热衷于‘做官’或当‘老板’,不好好上课指导学生,还让学生替他们做课题、写论文,有的导师就是靠学生写论文步步高升,评上博导的。这不是‘剥削’是什么?”联合署名问题使某些师生对簿公堂,引发社会影响恶劣的学术丑闻,是否能让某种合理的“显规则”取代现有的“潜规则”? 记者采访了近10位研究生,他们大多已经对目前的“雇佣”体制习以为常。[11]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认为,中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而在此模式主导之下,很多问题就出现了。在博士生那里,博导则成了“老板”。只不过,‘劳资’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契约,‘劳’方只有劳动的义务,却没有索要报酬的权利。”而事实上,中国的博导制度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老板制”。中国博士培养制度的矛盾,其实正是“导师制”与“老板制”的冲突。[12](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任陈洪捷认为,在朝着“老板制”转向的过程中,中国的博导制又带有明显的“师徒制”色彩。“虽然一个博士生上面除了设有导师以外,还有很多由一两个博导组成的指导小组,但所谓的指导小组只是名义上的,真正操作起来往往还是以一个导师为主。”[13]
(四)笔者分析
笔者认为,从上面的权威调查事实和专家意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确实已经“异化”,基本上是“老板”与“打工”的关系; 第二,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的实质应当还是传统的学徒关系,其法律应当定性为一般的民事合同关系,或是事实上的民事合同关系或雇佣关系,不属于《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的法律关系,不管有没有合同存在(而事实上几乎还没有导师与研究生签订书面合同的),都只能是由民法来调整,《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根本是无法调整的; 第三,目前的法律在处理这种合同关系时,都很难实际发挥作用; 第四,这样的争议,几乎不可能诉诸法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雇佣关系或劳资关系,其权利和义务完全是不对等的,双方既没有签订劳务合同,研究生也只有劳动的义务,而没有获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 第五,这样的争议很难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因为几乎没有学生告老师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形式上的师徒关系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已经异化,导师把研究生当做了廉价的劳动力; 第六,要改变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变异,必须要从立法上构建学徒合同制度,由法律规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劳务关系。
厘清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首先要研究师生之间是否存在学徒关系,学徒合同制度是否适用于此? 在我国学徒合同制度还没有建立的立法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如何调整? 如何依法解决高校之导师与研究生的纠纷、构建和谐的师徒关系? 如何将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纳入法制的轨道? 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1] 参见周淑萍编辑: 《学徒工的合法权益及其保护》,载《工人日报》2007年8月13日第7版。
[2] 本案当时还没有出台《劳动合同法》,只有《劳动法》可能调整此案。
[3] 参见周淑萍编辑: 《学徒工的合法权益及其保护》,载《工人日报》2007年8月13日第7版。
[4] 参见李少华: 《学徒工因病请假被辞退还扣押金》,载《湖南工人报》, http: //hngrb.rednet.com.cn,发布时间: 2009年11月27日,访问时间: 2011年6月22日。
[5] 参见飞天梦想博客: 《学徒期间的工资能否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http: //blog.tianya.cn/blogger/post _ read.asp? Blog ID = 2212173&Post ID =2188117,发布时间: 2010年2月4日,访问时间: 2011年6月22日。
[6] 参见《劳动合同约定职工在学徒期不享受企业其他劳保待遇的做法欠妥》,载中国劳动争议网,http: //www.btophr.com/s_case/case106.shtml,访问时间: 2011年6月22日。
[7] 田豆豆: 《导师与研究生: 的确是“雇佣”关系》,载人民网,http: //edu.people.com.cn/GB/1055/3261062.html,发布时间: 2005年3月22日,访问时间: 2011年6月23日。
[8] 参见崔晓火、刘艳平: 《博士生一两事》,载《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6期,第34页。
[9] 田豆豆: 《导师与研究生: 的确是“雇佣”关系》,载人民网,http: //edu.people.com.cn/GB/1055/3261062.html,发布时间: 2005年3月22日,访问时间: 2011年6月23日。
[10] 王婧、刘炎迅: 《尴尬的博士》,载《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6期,第27页。
[11] 参见田豆豆: 《导师与研究生: 的确是“雇佣”关系》,载人民网, http: //edu.people.com.cn/GB/1055/3261062.html,发布时间: 2005年3月22日,访问时间: 2011年6月23日。
[12] 王婧、刘炎迅: 《尴尬的博士》,载《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6期,第27页。
[13] 王婧、刘炎迅: 《尴尬的博士》,载《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36期,第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