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简单来说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他们有共同爱好、共同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群经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碎片化时间中实时在线与沟通成为常态,粉丝、粉丝经济、移动社群等概念正在成为新一波热点。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即著名的“邓巴数字”。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而精确、深入跟踪的人数为20人左右。也就是说,过量的人和信息,低效的传播,对于自己需求的信息获取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下一个重要流量入口,非社群莫属,基于此,社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要说QQ群、微信群了,俱乐部、协会之类的,也是群的聚合,部落的联盟。
在我们的生活中,社群的形式无处不在。我们建一个群,不管是QQ群还是微信群,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为什么而聚在一起,这其中重要的枢纽就是“需求”,因为同一个需求或是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被连接到一起。有人单纯想要交流,有人想要学习,有人就是为了抢红包……
诚如我们所知,社群≠微信群,微信群就是社群的一个平台而已,但如果呈现到竞争层面上,微信群几乎就是社群战争的一张晴雨表,一方面是因为社群概念的扫荡和微信群的裂变“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社群的存活动向可以通过微信群的运营指标直接展现。
如果有所觉察,我们就会发现,在经过第一轮的群扩张之后,当下“拉群营私”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出门都不提自己是哪个单位的了,直接来一句:我是某某社群创始人(其实就是个群主)。这背后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社群的构建成本在急剧降低,甚至于让人产生一种“人人都是社群领袖”的错觉;二是社群的大量涌现让社群的边界之争成为常态,而社群间的竞争态势隐藏之深,让很多所谓的社群领袖毫无察觉。(www.xing528.com)
如果观察,会发现社群其实与社会中的其他事物一样,也一样存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但是社群的战争不会在线下明目张胆地进行,它一定是披着输送价值的外衣进行公开吸引,即使是两个社群的对等博弈,也不会在线下表现为拳脚相加、据理力争。可以说,社群的真正战争不是外敌入侵,而是内乱,更进一步说是自乱。社群要想发展得更好,它需要超强吸附力,因为社群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不是规章教条,而是价值吸引和行为塑造,另外还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发酵。而当下的社群众生相却是:内核与形式千篇一律,成员和领袖高度重叠。价值上的不明晰,群领袖的无作为,群成员的忙乱不堪,平台上的高度依附,你觉得这样的社群会长久吗?且莫说诸侯争霸,就是大家同舟共济都未必能到达彼岸,这就是当下大部分社群的现状。
人类总是倾向于和自己类似的人建立联系,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可以增加对自身的认同感。社群攻略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释放社会纽带的力量,增加平台的可信度,提高平台影响的范围和力度。
挖掘一下社群的三层价值链,它们依次是:渠道、平台、生态。渠道是一条线,平台是一个面,生态是一个体。社群的价值挖掘,基本也遵循了这条规律。“玩”社群的最低级别是把社群当成三个渠道:沟通渠道、传播渠道和销售渠道,中间级别是把产品优化、服务反馈、企业管理融进社群,最高级别则干脆利用社群融合行业资源、玩转产业链、改造商业模式。
社群玩的首先是连接,其次是互动,再次是结盟,最后是人心。社群的中心化,去还是不去,这都不是问题,其背后无非是粉丝经济与社群经济的理解问题。社群需要精神领袖,他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在跟外围社群对决时,气场爆棚,为群争光,在社群内能像个小太阳一样照耀群员。但是,当群员数量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精神领袖的能量辐射没那么远了,接下来就选几个精神副领袖,靠着副领袖的能量场继续辐射远端的群员,然后就产生了多中心化,社群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但是,别忘记,社群是因开放而成长起来的,其本质在于开放,开放是社群的生命力之源,只有开放,社群内部以及社群之间才会有永不停息的交流能量。无论社群的领袖魅力有多强,失去了开放,社群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