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核,不是简单的“砍”和“减”,而是有硬道理的。
首先,要确定何谓核心业务。如果不能对核心业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家企业就很难认识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即使减少了业务分支,也做到了聚焦,但可能聚焦到价值更少的业务上,从而失去竞争力。如当年的施乐,聚焦于复印机而成为当时的复印机霸主,但关于更具发展潜力的家用电脑、家用电脑操作系统等全都放在展览馆里供人参观,最终被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偷走”。所以归的,不一定是核。
一般而言,核心业务有两个特征:
第一,对现有业务而言,就是创造价值最多的业务。如果某项业务交易额很大但不盈利,很难将其看成核心业务。当然,对今天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可能存在量大而不盈利的业务是核心,那至少是带来现金流比较多的业务,如京东商城的家电和图书等。
第二,对新业务而言,往往是成长性比较好的业务可以被视为核心业务。所谓成长性较好,指的是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市场空间较大、竞争对手尚未成熟。
2015年,我们从中国制造业1622家A股上市公司中评选出的2015年中国制造业创造价值100强就是应用了一个标准:创造价值。看这些上市公司的利润和经济增加值来自何处。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知名上市公司利润额非常高,但是一旦分析其利润构成、资金投向,其中很多制造业公司不做制造或者只做一点点制造,90%的利润都来自于多元产业的支撑,如房地产、股票投资等。这样的企业,核心业务早已模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成为别人的壳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一家制造企业不能靠制造盈利。长此以往,我们的制造业怎么能够承担起制造业崛起的重任?!
其次,放弃与核心业务不太相关的业务。
所谓放弃不一定是扔掉,而是像腾讯那样卖给领域内的领军企业,让那些业务长得更壮;或者与行业领先者联合。实在不行,就彻底放弃。古语说:一艘沉船可能会拖垮一支船队。如果不能及时放弃,看起来影响不大的业务可能会耗干公司的现金流,耗尽公司优秀的人才。
很多时候,不是核心业务不赚钱、不成长,而是被看似与核心有关的无关业务拖累了,甚至是被企业经营者的“野心”吞噬了。
最后,放大核心的价值。
核心,是可以放大的,只要你拥有引爆核心的能力和武器。
精典博维是一家民营书店,老板是传统书商的代表,签约作家包括莫言、麦家和阎连科这样的重磅人物。(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巨大,最近8年是民营书店和民营书商最难过的8年,而精典博维则“反季”成长,越做越大,最后成为文创行业上市公司的一份子。
据我观察和了解,这种逆袭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功劳应归功于精典博维的“核心引爆”,当大家都觉得传统图书出版行业将没落的时候,精典博维创始人基于多年的文化经营经验和对文创产业的认知,认定:图书出版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核心即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是不会变的,因此,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文化内容提供商。
对于文化阅读内容的提供和理解,是精典博维多年经营而形成的核心:
第一,把经典文化内容提供确定为自己的核心业务。以知识产权买断的模式签约了莫言、阎连科、麦家等一批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所谓买断,就是全内容买断,包括了小说作品出版、影视剧改编、文化经纪以及相关知识产权销售的权利,构建了以经典文化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内容经营模式,有一种人才IPO的意思。
以往不少的文化公司买断或签约演员,往往是具体某个产品的买断或某个人艺术行为的买断,但由于创造价值的能力有限,而导致这些人才与公司产生矛盾,最终散伙,文化公司则因投资乏力或影视产品盈利弱而消失。而精典博维熟知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的特点,以内容为核心展开对于文化人才的挖掘和经营,通过各类形式,如图书出版、影视创作与改编以及相关经营形式,挖掘并放大文化艺术人才的价值,使其自身内容提供的价值最大化。
第二,紧紧盯住核心业务,不接受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诸多诱惑。
文化创意产业是个极具诱惑力的产业。在中国业内有句名言:一部影视剧,投资成功了,制片人就是英雄,如当年《泰囧》投资成功的王长田;如果投资失败了,制片人就是骗子,因为投资人的钱没了,连个声音都听不见。
这个行业之所以有诱惑力,就是因为一旦成功,金钱、名声全都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投资人源源不断进入文化创意企业的缘故,不管前进的路上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惨败故事”。
精典博维抗住了诱惑,紧盯住自己的内容提供这个核心“宝地”,无论是与其他出版企业合作,还是跟书店投资商合作,还是与影视公司合作,又或是与地方文化旅游部门合作,都不忘记自己是内容提供者这个角色。
正是这份对于“实”的坚守和创新,使精典博维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重磅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大批创业者越做越“虚”的氛围下,他们却能够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