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开发银行走到了一个历史关口,1997年11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同时出台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面对新形势,一方面多年积累的不良资产导致发展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一方面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明显不适应市场变化。怎么从困境中走出,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开发银行面临的一大课题。
1998年,在新上任的陈元行长领导下,开发银行率先开始推动改革发展,开启了中国政策性金融的战略转型之路,在发展理念、银行架构、业务布局、化解风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是管理理念的改变。开发银行过去从资金来源到资金运用依附于执行国家计划,置身于市场之外,银行风险意识淡薄。要改变观念,首要的是改变开发银行“第二财政”发展模式,要改变“计委挖坑、开行种树”的项目运作模式。为此,开发银行主动进行信贷改革,树立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建立起了一套面向市场、权责统一、有效配合、相互制约的项目运作和经营管理机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完善,实现了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其次,建立省级及计划单列城市的分行,通过分行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1998年之前开发银行只有总行,贷款主要以中央项目为主,1998年12月开发银行合并原隶属中国建设银行的中国投资银行,原中国投资银行的省级机构改组成为开发银行省分行。随后,开发银行在全国各省都设立了分支机构。由于在各省设立了分行,开发银行贴近了客户,加强了管理,风险管控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地方政府项目逐步成为开发银行的主要业务来源。通过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断加大对地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使得城镇化成为开发银行支持的重要战略领域。三是在业务战略布局上,不断开发蓝海,弥补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不足。2003年开发银行启用微贷款项目,支持中小微企业并逐步扩大规模和范围,成为中国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2005年开发银行派出第一个海外国别组,开始在国际业务上“投棋布子”,后来国别组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银行也成为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国际合作银行,形成了以“两基一支”为“一体”,以普惠金融和国际合作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业务发展格局。四是剥离不良资产。1999年将1000亿不良贷款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的不良资产占当时开发银行不良贷款的三分之二,实现了发展的轻装上阵。在资金来源方面,1998年开发银行突破了人民银行指令性派购的单一发债模式,成功试行了以国家信用为依托进行市场化发债的模式。之后开发银行不断提高市场化发债的规模,积极创新债券品种,并且成功实现了国际资本市场发债,形成了以国内外债券市场筹资为主,存款为辅,依托国家信用灵活运作资金的市场化筹资机制,不仅优化了筹资结构,而且降低了筹资成本。(www.xing528.com)
通过上述改革举措,开发银行迅速提升了运营管理效率,不良资产率得到了有效控制,运营绩效得到极大的提升。到2017年底,开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69%,低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连续51个季度控制在1%以内;拨备覆盖率534%,处于同业较高水平,资本充足率11.43%,连续多年被《环球金融》杂志评为全球最安全50家银行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