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两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显现出一定效果。美国银行业通过压力测试,金融市场伤口正在愈合,地产价格下滑趋势减缓,居民消费能力反弹;中国国内信贷资金充裕,投资力度较大,国内消费逐步发展,部分产业明显复苏,宏观经济指标回暖迹象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的产能相对国内需求仍然过剩,若长期缺乏外需,而结构调整和欠账补缺又未能实现,国内经济就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不良贷款上升、失业严重等诸多困难。
目前,我国尚处于发达国家“建设、产业、消费”发展路径的前半部分,即“建设”阶段的中后期和“产业”阶段的中期,“消费”仍处于初期阶段。立足当前国情,本文从财政支持、“走出去”战略、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服务体系和城市化5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充分实现“近期保增长、远期调结构”的总体经济政策目标有所助益。
第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对冲作用,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和消费。目前,应通过以下渠道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建设资金来源:一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加大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对弱势群体适当倾斜;二是建立国有资本运行管理新体系,委托国资委和中央汇金进行国有资本(涵盖金融和实业)资产管理,收益优先分配给全国社保基金(改组成具有覆盖全民保障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长期资源有效配置,根本上解决内需制约;三是把城市化进程中储备的土地分为经营性土地和保障性土地,后者专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或将土地升值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中,以解决地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二,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对金融危机从被动防御到积极应对,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贸易平衡的双重目标。首先,国家要做好海外投资的长远规划,建立海外能源、资源和战略产业的海外市场,企业间根据国家战略规划和自身业务目标建立起有效协调机制,借助行业协会作用,联合对外谈判,增强议价能力,避免恶性竞争。其次,政府、国企、民企应通过政府协议和企业并购的互动模式安排,形成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例如,中铝、五矿、华菱三家在澳洲铁矿市场的并购行动在酝酿前期没有通气,缺乏协作机制,给当地政府造成倾巢而出的印象,反而延缓了资源整合进程。再次,企业应有系统性战略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和应对策略。
第三,金融危机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挑战,我国可以从人民币的边贸化、区域化和国际化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全球性计价、结算和储藏功能,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2009年1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19537.41亿美元,黄金储备1054吨,人民币从1998年以来一直坚挺,在周边国家中树立了信心,这为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力支撑了人民币的边贸化,人民币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如蒙古、越南、柬埔寨、老挝、俄罗斯)的交易结算货币。在部分亚洲国家(如柬埔寨),人民币已经成为储备货币,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五大货币区。从当前实践看,货币互换和贷款换石油(或资源)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有效举措,我国已经同阿根廷、白俄罗斯、韩国等6国签订了共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一步应通过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的现实路径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适当时机和适当范围内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多边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的储备货币。(www.xing528.com)
第四,进一步加快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我国金融的两个失衡问题。一是解决金融系统内部结构的失衡,加快参与主体的市场化改革,鼓励不同金融市场平衡发展,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自主发挥作用。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带有浓重的政府印迹,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步骤改革,尤其是银行决策与运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实现市场化主体建设目标,避免重回行政管理老路。二是解决金融国内外发展的失衡,提升服务国际化的能力,支持我国“走出去”战略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自信心和把握时机的能力。我国拥有世界瞩目的贸易量,但是对应的避险手段非常不足,缺乏积极有效的政策调控手段和金融市场工具,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本国金融体系的创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第五,把握好城市化发展的机遇,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入手,增加农村消费,增强农村发展能力,把我国的城市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性提供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拉动效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必须明确,城市化不等于基础设施钢筋水泥化,城市化是基础设施、功能化、产业化和社会保障的总和。必须在城市化的同时加强产业支撑和社会保障建设。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贸易与金融旧秩序被重新审视,新的变革即将开始。面对复杂局势,必须立足国情,认真分析与反思当前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在政策方针和微观经济活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政策传导机制,为获得长期发展战略的竞争优势未雨绸缪,在国际政策博弈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