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创新理论的分析介绍,

生态创新理论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创新是以环境收益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它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但又不同于熊氏创新。熊氏创新假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理性经济人,而生态创新则假定为理性生态经济人,寻求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同步建设与协调发展,即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压力和消费者需求被认为是生态创新的重要动机。

生态创新理论的分析介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特别是物质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雾霾、酸雨沙尘暴等一系列由环境带来的问题已经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显然,工业革命开创的这种物质世界的新秩序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所期望的,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先进、更加优越的新秩序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以达到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个新秩序构建的动力,就是生态创新。生态创新是以环境收益为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则生态创新就是可持续转型的动力。

1.生态创新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世界环境议程的不断演化,当今学术界对生态创新的认识尚缺乏多学科之间的整合协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不同的学科性质对生态创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表2-2所示。

生态创新概念兴起的时间不长,属于一个新的研究理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对象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理论基础不同等因素导致了一定的分析、研究的体系缺乏统一。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关于生态创新的各种理论没有本质上的冲突,甚至还有相似之处:尽管角度不同,但都试图从全面、整体、系统的高度来诠释生态创新的概念。

生态创新结合当前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的眼光和手段,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但又不同于熊氏创新。熊氏创新假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理性经济人,而生态创新则假定为理性生态经济人,寻求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同步建设与协调发展,即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创新理论在一个全新领域的又一发展。

表2-2 生态创新的不同定义

续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8],[125]-[137]整理。

2.生态创新的特征

①新奇性。生态创新具备一般创新的特性:新奇性。新奇性是针对企业或用户而言的,即指一项技术的开发,也指技术的采用和扩散。

②环境收益的目的性。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创新可能会导致无意识的环境收益,但生态创新的本质决定着它与一般创新的最主要区别就是要求创新结果必须环境收益。

③双重外部性。所谓双重外部性,是指生态创新既具有因创新溢出效应而导致的正的环境外部性,也因为具有环境“公共品”属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因生态创新产品可以导致正的外部效益,含有更高的价值,在创新扩散阶段会带来超额的收益;因生态创新要求创新结果必须环境收益,要求产品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会使创新在研发阶段缺乏动力。

④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效应。双重外部性对市场拉动效应同样产生作用。公众压力和消费者需求被认为是生态创新的重要动机。如果市场力量不能够对生态创新产生充足的激励,消费者就不会产生充分的支付环境改善的意愿。从创新的“推拉模型”可以看出,技术的推动作用在创新的研发阶段比较显著;而市场的拉动作用在创新扩散阶段较为明显。

⑤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为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仅仅依赖环境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因为当前人们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还和人们的观念、文化法律法规等制度相关。制度创新包括非正式制度创新和正式制度创新,非正式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改变人们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与态度、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为生态创新作好市场铺垫;正式制度创新则主要通过建立新的科学评估方式和公众参与方式来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