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生态创新的视角探讨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依据生态创新理论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预警。全书共分7章,且各章之间呈逻辑递进关系。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①在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发展现状和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生态创新这一新的视角研究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创新观念驱动下,区域政府通过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税收调节等政策,实现环境收益;通过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观念上的转变,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资本的投入,达到制度、组织、技术上的生态创新,实现政府绿色管理、矿产资源产业链上下延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高、非矿产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升,形成区域的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②建立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依据生态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在该系统中,政府是区域生态创新环境建设主体,企业是生态技术创新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主体,中介机构是可持续发展活动服务主体。然后,从区域核心主体的外部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和生态创新的技术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运行机制,讨论了其内部运作机理。
③结合生态创新的本质,构建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结合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和原则,从定性的角度,按照指标筛选流程,筛选出含有能够反映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在内的34个指标,并引入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人类发展指数、全要素生产率3个能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复合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法)和熵权法(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指数(LI)、持续指数(SI)和协调指数(CI)这3个指数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衡量。采用惩罚型变权这种动态权变方法,建立了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警情评价模型,依据国际、国内有关标准规范和专家经验,确定预警指标警限。(www.xing528.com)
④选取“全国第二大煤城”平顶山市这一典型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进行案例分析。依据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检索、现场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对平顶山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预警。从评价和预警结果可以看出,平顶山市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这一系列措施也起到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效果。但是,这一期间平顶山市科研机构R&D人员数、技术改造投入等部分反映创新潜力和能力的指标呈波动趋势,没有持续增加,说明该区域对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视不够。反映到其经济子系统上的结果,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始终处于有警情的状态,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仍以优势资源为基础,资源依赖性较强,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此状况下,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前景堪忧,甚至到某一时期,当矿产资源价格下跌、替代资源广泛使用或矿产资源衰竭时,平顶山市的经济发展形势必然受阻,进而导致平顶山市的整体发展不可持续。
⑤提出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通过对平顶山市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区域生态创新能力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基于生态创新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单纯的某一或某些因素的改变可能会形成区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子系统的快速发展,或者是区域短时期内的快速发展,但如果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区域内三个子系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进而影响到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所以说,要想形成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的长期竞争优势,保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区域生态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地只盯着某个指标要素,要以系统的整体性为出发点探索能够提升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路径。社会路径方面:加强生态创新制度建设,加快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生态创新能力的建设;经济路径方面:完善税收调控政策、推进经济转型的产业政策、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财政政策;资源路径方面:加强政府调控和矿产资源规划,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环境路径方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