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展开了对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外的相关研究。Azapagic(2004)建立了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7]。Krajnc和Glavic(2005)采用了结合实例研究的归一评价模型对矿产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88]。Regan和Moles(2006)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了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经济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89]。Merlina(2010)开发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在社会维度上运用二分法的角度,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易于实现[90]。Sinclair(2011)归纳总结了经常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对那些常用方法的发展和延续[91]。Mirjana(2011)采用线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矿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92]。(www.xing528.com)
汤万金等(2000)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93]。朱德元等(2005)提出了包括6个方面31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评价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客观标准[94]。杨昌明等(2001)提出了一个可以动态衡量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指标体系——焦点问题法,引进一些新的动态评价指标:竞争力、消耗力、结构力、破坏力、承载力、环保力和矿业发展力[95]。余敬(2002,2007)指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概念,该系统是一个和数量、质量且和时空有关的强调环境和发展协调的概念。该系统由不同的指标体系构成,这些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生态、经济、资源和智力,各个指标体系结合反映出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采用“聚焦法”构建出以“发展力”和“协调力”为两大支撑功能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系统[96]-[97]。李晶等(2005)提出了基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4个方面的29个指标体系[98]。朱明峰等(2005)提出了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三方面的18项指标[99]。苏哲(2007)提出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的34个指标[100]。王菲(2008)提出基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四方面的61个指标[101]。吴冠岑(2007)还针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102]。刘剑平(2007)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指标体系等[103]。臧淑英(2006)、李明明(2008)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分别对大庆市和徐州市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104]-[105]。张永凯(2006)运用熵值法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106]。王世鹏(2010)等提出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区域矿产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指标体系[107]。王丽琼(2010)以矿产资源密集型城市的经济、人口和资源为子系统,建立了煤炭密集型城市发展的系统边界,设计了煤炭城市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08]。单惠婷(2011)运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109]。齐义军和付桂军(201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三个典型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110]。汪克亮(2013)基于熵权因子分析法,以全国18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测度[111]。段永峰和罗海霞(2014)构建了DEA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兴安盟、鄂尔多斯市等典型地级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相对综合评价及技术和规模有效性评价[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