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1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向原林业部请示,呈请将祁连山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10月2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北坡中、东段。祁连山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02261.6公顷。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武威、金昌、张掖3市的凉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永昌、甘州、山丹、民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8县(区),缓冲区面积为470625.2公顷,实验区面积1380136.2公顷。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蓑羽鹤等生物为保护对象。保护区主要植物有鬼箭锦鸡儿,唐古特红景天,星状凤毛菊等。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文殊寺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一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401—433年)。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马蹄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北距张掖市65公里。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1980年,国务院确定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为国家重点水源涵养林区。2000年,保护区被确定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区。2004年,保护区森林被认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2008年,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将祁连山区确定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将“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列为全国50个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之一。
2006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辖昌岭山保护站、东大河保护站、大河口保护站、大黄山保护站、东大山保护站、古城保护站、哈溪保护站、华隆保护站、康乐保护站、隆畅河保护站、龙首山保护站、马场保护站、马蹄保护站、祁丰保护站、祁连保护站、十八里堡保护站、上房寺保护站、寺大隆保护站、森林公安分局、乌鞘岭保护站、夏玛保护站、西水保护站、西营河保护站23个保护站。
198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办发[2003]54号文批准晋升为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构造形迹上也较为复杂。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夏、甘南、定西三州市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临洮五县交界处,总面积11691公顷。保护区东至洮河,西临洮河林业局的冶力关林场,南靠洮河林业局的羊沙林场,北沿冶木河为界,为洮河林区的东北边缘。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是中国西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亚高山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具有明显的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包罗了从温带到寒温带的典型自然景观,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候鸟迁徙通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基因库,在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促进社区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74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8种。其中有一级保护动物斑尾榛鸡、雉鹑、胡兀鹫、林麝、马麝等9种。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691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9240公顷,非林业用地2451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69.3%。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莲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呈磷形断层,矗立云端,酷似一朵初绽的莲花盛开在绿波翠色之中,故名——莲花山。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名山。莲花山景点有:莲花山山门,三仙女,黑虎卧石,碑林(112块),莲花宝殿,菩萨殿等多处。
保护区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工会、团委),计划财务科(项目办),科研管理科(森防站),资源管理科(退耕办、天保办),产业开发科(森林公园),护林防火办公室,基层保护站。管理保护区内的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禁种罂粟等工作。管理方法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实施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制度;负责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建立资源档案;负责保护、拯救、增殖珍贵稀有生物物种;组织在保护区内进行森林抚育和植树造林;组织在保护区内开展科研、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负责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及森林病虫害防治;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尕海-则岔保护区由甘肃省政府1982年批准建立的尕海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200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碌曲县境内,北领碌曲县玛艾镇和双岔乡,东与卓尼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相连,西南与甘肃省玛曲县毗邻,西接碌曲李恰如和青海省河南县。保护区气候属于青藏高原湿润气候区,冬季漫长,夏季温凉。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47431公顷,其中核心区39095公顷,占15.8%,缓冲区81157公顷,占32.8%,实验区127179公顷,占51.4%。林业用地41390公顷、草场155135公顷、湿地43176公顷、其他7730公顷。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黑颈鹤、黑鹳、灰鹤、大天鹅及雁鸭类为主的候鸟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5纲、26目、58科、197种。国家保护类38种,占19.3%,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28种。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是横断山植物区系的一部分,即川西北、甘南和青东南小区。从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的优势科来看,菊科、毛茛科、禾本科、蔷薇科、玄生科、豆科、莎草科都是世界性大科,又是以北温带分布型号为主。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是宝贵的基因库。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当地人的顺口溜是“东部石林奇景冠西北,南部郎木仙境美如画,西南尕海碧湖更富丽,草原美景让人醉,藏族生活淳朴又多彩,藏传佛教文化更灿烂。”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保护区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动植物资源综合调查、湿地资源调查和泥炭地资源调查工作;与国际湿地组织自然基金会等重要机构和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大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合作交流和科学研究。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国特有的高原湿地类型,于2011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七个科室,三个保护站。即:办公室(党办)、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加挂项目管理办公室牌子)、业务科(加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牌子)、湿地科、防火办、产业开发办,下设尕海保护站、则岔保护站、石林保护站,均为正科级建制。尕海湖在1995、1997、2000年先后三次濒临干涸的严峻形势下,自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项目实施,引水入湖、修建拦水坝、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使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湖水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2013年的2354公顷,为原来的4.9倍,是保护区成立以来最大水面。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所辖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十分丰富,包括盆地、谷地、峡谷、湿地等。保护区多样的地貌特征间接地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包括了亚湿润高寒气候区及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www.xing528.com)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祁连山区,党河、疏勒河、榆林河的上游,属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6万公顷,实验区面积65.84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8万公顷,核心区面积42.16万公顷。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3万公顷的湿地。区内湿地主要有沼泽湿地、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是党河流域的大德尔基河流湿地,其面积有3.4万公顷,水草丰茂,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赤麻鸭、金眶恒、绿头鸭、斑嘴鸭、灰雁、苍鹭、青头潜鸭等在这里繁衍生息,特别在5月至6月份的迁徙季节,一些大种群往往在数千只以上,形成大漠高原上少有的生态景观。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46科182属419种。羽叶点地梅属、颈果草属、马尿泡属、黄缨菊属4个中国特有属。盐池湾保护区有脊椎动物152种,隶属于22目49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38个种,其中Ⅰ类有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等11种;Ⅱ类有盘羊、棕熊、西藏雪鸡等27个种。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职责: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调查保护区各类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与资源监测,保护生态和自然资源;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从有利于保护区工作出发,进一步适度的产业开发工作。盐池湾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白唇鹿及其他高原有蹄类为主,面积424800平方公里。它是祁连山地白唇鹿主要分布、栖息、繁殖的地区,为白唇鹿在青藏高原分布的北界。该地带也是野地牦牛、野驴、藏原羚等高原有蹄类的集中分布区。保护区具有典型的高原性质,自然景观以高山寒漠、高山草甸草原为主体,是以代表西祁连山地和高寒山地的自然综合体。保护区所处疏勒河、党河、榆林河的上游,地理位置和生态区位功能独特,有13.8万公顷湿地和7.8万公顷冰川。每年到保护区湿地的各种候鸟有数万只,主要有黑颈鹤、斑头雁、大天鹅、赤麻鸭、蓑衣鹤等,是中国西部候鸟南北迁徙歇息的必经通道,也是敦煌、玉门、瓜州、肃北、阿克塞五县(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维系着河西地区60万人口的生存与发展。
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198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甘肃省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阿尔金山北麓,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库姆塔格沙漠和阿尔金山之间,北接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邻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靠青海海西州,总面积为396000公顷。保护区海拔1480m~3870m之间。地貌以戈壁、荒漠、沙漠等为主。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干燥是这里气候的主要特征,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0多倍,年均蒸发量接近或超过1630mm,水资源比较缺乏。主要水系有安南坝保护区边缘海拔4500米的阿尔金山北麓的安南坝河,年径流量347万立方米,主要以阿尔金山的终年积雪和基岩裂隙储存水为主要水源。
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24科68属116种。在保护区中有甘肃植物新纪录3种。有陆生野生动物12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二级21种;列入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43种。陆生野生动物以鸟类占优势,占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59.2%;哺乳类次之,占35%;爬行类占5.8%。保护区动物主要有野双峰驼、蒙古野驴、雪豹、盘羊、岩羊、鹅喉羚等多种珍稀动物,尤其野双峰驼为主。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是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职责: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调查保护区各类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与资源监测,保护生态和自然资源;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从有利于保护区工作出发,进行适度合理的产业开发工作。野骆驼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皮书的一级濒危物种,中国将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的野骆驼总数在730—880峰之间(2014年),成为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珍稀物种。截至2014年,中国成立了3个野骆驼保护区,即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省阿克塞县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蒙边境的保护区。据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2011年底进行的调查显示,阿尔金山北麓及库姆塔格沙漠南沿是中国野骆驼的主要分布区,而安南坝保护区又是野骆驼生存和繁殖比较集中的地区。
黄河首曲保护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由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管理。1999年列为湿地类型候鸟自然保护区,2000年列入“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项目”,2001年列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地区,200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黑颈鹤等候鸟及其栖息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2013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审定,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首曲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玛曲县境内。本区地势高亢,海拔均在3300米以上,最高峰乔木格日峰海拔4806米,属高寒湿润气候。是专家公认的“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面积较大、特征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有“高原水塔”之称。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甘肃省甘南州黄河首曲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总面积3750平方千米。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上游,海拔均在3300米以上。流经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有黄河及其支流黑河、安茂曲、克勤曲、哇尔河、曲尔河、肯目达曲、马庆曲、西科河、采绕河、决格家曲、马莫曲、张黄曲、塔玛曲等。黄河从南、北、东三面环绕本区,形成“九曲黄河”的第一个转弯部。自然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
保护区内海拔3300~3700米处植被为以线叶蒿草为建群种形成的蒿草草甸,海拔3700~3900米处植被为以矮生蒿草建群种的矮生蒿草草甸。药用植物有20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川贝母、雪莲、秦艽、党参、羌活、大黄、红毛五加、黄花蒿、甘青乌头、黄芪等。区内高等动物共有110余种,其中兽类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2种,包括雪豹、猞猁、水獭、豺等;鸟类70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7种,包括黑颈鹤、灰鹤、天鹅、雪鸡、蓝马鸡、胡兀鹫、白尾海雕等。保护区内有两栖动物3种,鱼类10余种。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临夏州太子山总场,建场于1957年;2005年12月,保护区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1月,经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保护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无霜期1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60毫米。保护区海拔在2200~4636米之间,主要由太子山脉发源而来的一系列山峰和沟谷组成,其中海拔超过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巴楞山(海拔4080米)、公太子山(海拔4162米)、母太子山(海拔4332米)等。保护区内从东向西纵布着近30条峡谷,每条山谷间都有河溪。据统计,发源于保护区的大小河、溪流近200多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16条。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47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6792公顷,缓冲区面积32982公顷,实验区面积24926公顷。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甘南州之间,东南起洮河下游地区,西南与甘南州临潭、夏河、合作、卓尼四县(市)及青海省循化县毗邻,东北和临夏州康乐、和政、临夏、积石四县相接。保护区由东、西两块区域组成。
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截至2012年,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208种,鸟类130种,两栖爬行动物8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3种),有鱼类10种,昆虫682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雪豹、林麝、苏门羚等11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胡兀鹫、苍鹰、蓝马鸡等21种。截至2012年,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838种,其中稀有濒危和重点保护植物有桃儿七、红花绿绒蒿、星叶草等51种。
保护区内有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药水峡、二郎庙等10多处景区。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河重要支流大夏河与洮河的水源补给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森林与草地植被、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县级事业单位,内设14个部门科室。下辖紫沟、东湾、药水、松鸣岩、新营、甲滩、关滩和槐山子8个保护站(圃),7站1圃设立了42个保护段(点)。保护区成立有甘肃省森林公安局太子山分局,为副县级建制,下辖紫沟、东湾、药水、新营、刁祁5个林区派出所。保护局实行局站点三级管理体系。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保护区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调查保护区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资源监测,保护森林及野生动物资源;组织或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负责自然保护区界标的竖立和林权林地以及林政执法管理;在不影响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森林旅游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